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诸广中段三九矿田是新近发现的花岗岩型铀矿田,然而该区缺少铀矿物原位定年研究。本次研究以矿田南部石壁窝矿区铀矿石中铀矿物为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开展了铀矿物的矿物学研究。研究显示,晶质铀矿主要赋存于黑云母中,常呈不同程度溶蚀或交代状与石英、蚀变绿泥石、蚀变长石等矿物共伴生;沥青铀矿分布较广,常与黄铁矿、赤铁矿、硅质细脉等伴生。电子探针U-Th-Pb化学定年法测得铀矿石中晶质铀矿年龄为161.7~128.7 Ma,计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49.0±6.2) Ma (MSWD=3.9,n=6);测得沥青铀矿年龄为108.8~90.5 Ma,计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7.7±1.7) Ma (MSWD=0.99,n=5)。测得的晶质铀矿U-Pb年龄与前人的花岗岩锆石年龄相近,沥青铀矿形成年龄明显小于花岗岩结晶年龄,显示区内铀成矿存在较大岩矿时差。  相似文献   
62.
孙辉  刘晓东 《地学前缘》2022,29(5):300-309
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利用气候数值模式开展了大量高原地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对地形抬升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以及高原隆升对古气候演化驱动作用的认识。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有关青藏高原隆升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并按照高原隆升模拟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总结了目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数值模拟结果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在隆升、生长和北移过程中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季风的形成、南亚季风的演化、内陆干旱化的发展以及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格局的变迁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不同区域地形隆升的气候效应不同,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与大陆漂移背景下海陆分布和古地理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南亚热带季风的建立是由大陆漂移的位置和热带辐合带季节性移动共同决定的,而东亚季风的建立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北移。亚洲副热带干旱区的存在取决于大陆的位置和行星尺度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而亚洲内陆中纬度干旱区的形成则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本文最后简要梳理了高原隆升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进。  相似文献   
63.
巴音戈壁盆地巴音戈壁组上段泥岩是中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目标研究层位之一,目前缺乏对该地层湖相泥岩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古盐度影响因素的相关认识。文章应用全岩的B含量、Sr/Ba比值、Rb/K比值及Na+K质量分数等方法和X衍射测试分析技术对巴音戈壁组上段古盐度进行综合判别。分析得出:(1)巴音戈壁组上段以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为主,发育有厚层深灰色泥岩,以半深湖至深湖相沉积为主;(2)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结构为泥粉质,该段泥岩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发育较好,绿泥石和高岭石极少;(3)选取样品的Sr/Ba、Rb/K、B/Ga、Na+K值同Couch公式恢复的古盐度变化趋向相似,其水体以半咸水、微咸为主;(4)随着深度增加,TZK-1井、TZK-2井的古盐度呈规律变化,具有升高—降低特点,与伊利石含量的变化一致,并且古盐度变化与古气候及氧化还原的相关研究在该岩性段位耦合。综上表明:目标区古盐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湖盆古沉积环境的恢复,而且有助于揭示古盐度的变化特征对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演化的影响,为后期深入研究粘土矿物对核素吸附性能及核素在泥岩中的迁移情况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4.
65.
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确定的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田内的岩浆活动具有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并以印支期为主体,但部分花岗岩体的划分、命名和时代归属仍需进一步研究。现有资料显示,矿田中部的笋洞岩体又被归入中南部的高栋岩体,但笋洞岩体的单颗粒锆石稀释法年龄为189 Ma、而高栋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6~232 Ma,二者分别属于燕山期和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矿田中西部的岩庄岩体又被视为笋洞岩体的一部分,但岩庄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1 Ma,小于笋洞和高栋岩体年龄。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在深入研究笋洞岩体、岩庄岩体岩相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SHRIMP锆石U-Pb法测定了它们的锆石U-Th-Pb的含量,发现笋洞和岩庄花岗岩不仅含有捕获锆石,而且笋洞岩体还含有高铀锆石。剔除这些捕获锆石和高铀锆石的年龄数据后,笋洞中粗粒二云母花岗岩和岩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0.0±2.4 Ma(N=15、MSWD=0.98)和234.4±2.4 Ma(N=13、MS...  相似文献   
66.
文章运用2013年内蒙古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雷灾统计资料,对内蒙古地区2013年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共监测到雷电35万多次,其中正、负地闪比为1:13,高于南方省市的比例;正地闪平均强度为负地闪的2.6倍,破坏性强。全年地闪的97%集中在7—9月,最大地闪密度为18次/km2。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发生雷电灾害27起,直接经济损失107.91万元,死亡9人,受伤3人。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牧区的户外环境,农牧民的防雷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7.
本文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数据库的复杂性及业务特性,结合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对数据库的需求,设计了基于网络功能的数据库建库方案,整合多源数据,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二维、三维联动方式实现地理信息的展示发布。  相似文献   
68.
1947-2006年东半球陆地干旱化特征——基于SPEI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崇  刘晓东 《中国沙漠》2012,32(6):1691-1701
 利用1947—2006年逐月全球陆地高分辨率(0.5°×0.5°)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资料,分析了过去60 a东半球(40°S—80°N,20°W—180°E)陆地的干旱化趋势和变率、干旱面积变化、干旱事件的持续性和周期性以及可能的变化成因等。结果显示,东半球80%的陆地上目前处于干旱化进程中,其中北非及中蒙边界等地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干旱变率最大地区出现在非洲北部、中国青藏高原、中国西北东部及中蒙边界一带、俄罗斯中北部以及东北部。北非、中蒙边界中段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也是持续性异常干旱事件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基于功率谱的周期分析则显示,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第一显著周期为1.5~3 a左右,中亚部分地区存在准4 a周期振荡,而北非地区存在准12 a周期的年代际变化。SPEI距平场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第一模态反映了东半球陆地大部分地区干旱化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对应的时间函数与全球陆地气温距平相关系数高达0.81,表明全球变暖与东半球干旱化趋势有着紧密联系;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函数与超前8个月的南方涛动指数(SOI)的相关系数为0.60,因而大尺度的干旱周期性振荡受ENSO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9.
2007年初夏高温干旱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2007年6月四平市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特征及干旱情况,并从大气环流特征与演变及拉尼娜事件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此次异常天气气候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中低纬度高原山地气候变暖对海拔高度的依赖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T85水平分辨率(~140km)的气候系统模式(CCSM3)在大气CO2含量每年增加1%情景下的模拟输出结果,分析了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中低纬高原山地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2含量的增加,中低纬高原山地气候会显著变暖。地面温度的增加以最低气温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而最高气温最小。同时,寒冷季节的增温大于温暖季节。而且,气候变暖对海拔高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即增温幅度通常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5°~42°N,70°110°E)1~1.5km,3~3.5km和5~5.5km三个高程范围内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为3.0(3.3),3.5(3.7)和4.6(5.4)℃/100a,而冬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达到3.1(3.7),3.8(4.2)和4.9(5.9)℃/10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