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61.
南极中山站区电气石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中山站区的巨晶“电气石”实际上是柱晶石。电气石的确存在,但颗粒细小,含量较低。根据其颜色、成分和产出特征,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的电气石与变质作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电气石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与其它硼硅酸盐矿物(即硅硼镁铝矿和柱晶石)的缓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2.
The summer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ve Mountain, East Antarctica,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by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 (CHINARE) in January 1999.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attern of daily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in Grove is similar to that of Zhongshan Station. However, the daily range of temperature and strong wind frequency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Zhongshan Station.The change of wind direction is close to the weather system that impacted the Grove Mountain. The warm and wet air from northern parts often causes the precipitation. The clear weather appears when controlled by eastern winds in January.  相似文献   
63.
南极洲大地构造区划和冈瓦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4.
1987年8月—31日在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院分别举行了地质及固体地球物理工作组会议及混合会议.两天的会议主席都由新西兰人担任.地质工作组会议内容包括:1.开幕.自我介绍;2.圣迭戈会议提案采纳及执行情况;3.本次会议新议题:a.地质制图,主要确认专家组会议提出的协调分工、统一图例、在大剖面协作中统一比例尺等事项;b.地圈—生物计划设想;c.南极地球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d.工作组向SCAR的年度报告;4.第5届国际地球科学讨论会总结;5.第6届国际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审议了日本在圣迭戈会议上提出的建议,经表决同意下届讨论会将于1991年在日本东京或其他城市举行(原建议为1992年),并通过了讨论会内容及分组方法;6.各成员国国家年度报告;中  相似文献   
65.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泥质麻粒岩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代表了东南极一条重要的早古生代的~530Ma泛非期(Pan-African)高级构造活动带。然而,该区早期的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期(Grenvellian)高级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至今仍有争论。该区呈透镜状产出的泥质麻粒岩峰期矿物组合(M1)为石榴石+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石英,峰期石榴石变斑晶发育堇青石或堇青石+斜方辉石反应边(M2)。利用Thermocalc程序在KFMASH模式体系对该泥质麻粒岩进行的定量模拟表明,其峰期矿物组合是由反应石榴石+黑云母+石英=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熔体形成的。利用Themocalc平均P-T计算方法获得峰期M1变质P-T条件为~0.9GPa和~900℃,而叠加的M2组合反映了一个减压冷却的过程,其变质P-T条件为~0.7GPa和800~850℃。结合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区泥质麻粒岩的峰期M1矿物组合反映晚元古代(~1000Ma)格林维尔期挤压D1构造事件,而叠加的M2矿物组合与M3蠕虫状结构则形成于早古生代泛非期(~530Ma)D2~D3高级扭压剪切构造期间。该扭压事件导致了面状高低应变带的发育以及进步花岗岩和伟晶岩的侵入。  相似文献   
66.
我国首批回收的四块南极陨石类型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晶  刘小汉等 《岩石学报》2001,17(2):314-320
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于1999年元月在格罗夫山实施首次考察时回收了四块陨石,填补了我国南极陨石回收的空白。根据国际陨石协会命名委员会新回收陨石的命名原则,这些陨石已分别命名为GRV98001,GRV98002,GRV98003和GRV98004。根据初步岩石、矿物以及全岩化学分析,这四块陨石分别属于石质球粒陨石(GRV98001),L5型球粒陨石(GRV98002),H4型球粒陨石(GRV98004)和极细粒八面体缺陨石(GRV98003)。  相似文献   
67.
新疆西昆仑库地混杂带中基性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库地北一些克沟基性火山岩是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而有关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仍存在很多争议,由此影响了对该蛇绿岩性质、形成和演化方面的深入认识。笔者在野外对一些克沟基性火山岩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在综合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及Sm/Nd同位素分析等数据对其构造背景进行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判别和分析,确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洋内弧,从而为进一步确定库地蛇绿岩的形成环境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68.
郝杰  刘小汉  桑海清 《地质通报》2003,22(3):165-169
对出露在新疆东昆仑落雁山—阿尔喀山一带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带中的野牛泉石英闪长岩中的角闪石和次火山岩英安斑岩中的黑云母2种单矿物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角闪石(219±1.4)Ma坪年龄和(220±11)Ma等时年龄,黑云母(218.59±0.94)Ma坪年龄和(226±11)Ma等时年龄,证实它们形成于晚三叠世。由于它们具有弧侵入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该年龄的确定对于以木孜塔格-鲸鱼湖蛇绿混杂带为标志的南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石榴石和尖晶石变斑晶中的堇青石和夕线石包裹体以及镁铁质麻粒岩的石榴石变斑晶中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裹体为特征。在该区斯托尼斯半岛的紫苏黑云石英岩的粗粒紫苏辉石中发现了包裹的假蓝宝石+磁铁矿和假蓝宝石+尖晶石+夕线石+磁铁矿+石英组合,这种假蓝宝石又包裹更细粒的尖晶石包裹体。石榴石-斜方辉石温度计及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表明M1变质作用最大的P-T条件为0.95GPa和870℃。这些早期残留的矿物组合指示了其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埋深期间前进加热的进变质作用过程。本文得出该区M1(1000Ma)变质作用的逆时针(IBC)P-T轨迹可能与已存在的大陆壳下面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地壳内大量岩浆物质的侵入和结晶作用有关。此类型逆时针P-T轨迹不同于该区在晚期500Ma(Pan-African)期间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  相似文献   
70.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段)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有陡岭岛弧和武当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古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当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边缘地块(古岛弧)碰撞,造成武当边缘(古弧后)盆地的闭合,并形成刘岭前渊和二峪沟前陆盆地;④由于岛弧—边缘地块碰撞加之弧后和边缘盆地的存在,因此在早古生代末期,秦岭—大别山并未大规模隆起,造山带只具雏形。直至中生代早期,华北与扬子两个板块间进一步的陆内俯冲作用才使秦岭—大别山大规模隆起。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的确认合理地解释了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加里东碰撞不造山,印支造山不碰撞”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