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01.
采用解析方法研究了线性入射波作用下两层流体中多个圆柱形淹没浮体的渡浪力特性.首先基于多极子展开方法,建立了散射势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进一步得到浮体散射渡浪力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边界元方法验证了本文的解析解,最后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变化对双圆柱形浮体结构波浪力的特有影响.  相似文献   
502.
选取墨玉新旧站2017年逐小时气温、相对湿度、风速3个气象观测要素进行差值分析,同时选择旧站1966—2013年与新站2014—2021年的月平均数据做t检验。结果表明:(1)墨玉新旧站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差值均呈偏态分布,气温差值分布较分散,仅有38.68%的差值在-1~1℃,相对湿度和风速差值分布较集中,58.91%的相对湿度差值在-10%~10%,79%的风速差值在-1~1 m·s-1。(2)新站平均气温低于旧站,全年平均气温差值为-1.7℃;新站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大于旧站,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和平均风速差分别为11%和0.3 m·s-1。(3)经t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条件下,3种要素均存在断点,需进一步订正。平均气温在1、2、7、9月连续,平均相对湿度在1—3月和10—12月连续,平均风速仅3月连续。  相似文献   
503.
本文利用2015—2017年溪洛渡电站逐日入库及出库流量、逐日电站出力资料、广东逐日用电负荷数据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针对溪洛渡右岸电站汛期弃水严重、枯期水量不足,电站发电与广东用电需求存在矛盾的几种生产情景,划分为供不应求型、供过于求型和非典型供过于求型3种类型,选取典型个例分析不同类型对应的环流形势和天气成因,并提出今后溪洛渡电站调度的建议。结果表明:每年5、6月,广东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用电需求较大,而宜宾以上流域大多受一致的偏西或西南暖湿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较弱,不利于产生大范围降水,使得溪洛渡电站发电能力与广东用电需求多呈供不应求型;7—9月,宜宾以上流域多受高原槽及切变线影响,有利于出现明显降水,电站具备满发能力,而华南一般有低涡切变或台风活动,有利于广东出现降水,由于不受副高控制且出现降水,广东用电需求降低,导致出现供过于求型;如广东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用电需求旺盛,但溪洛渡右岸具备满发能力而出现弃水的情景,往往是因为西南地区降水总体较强,其他水电站加大出力,而电网送出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电网对溪洛渡右岸的电能需求减少,即出现非典型供过于求型。在实际发电生产中可根据天气环流形势提前研判,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库调度、优化电站运行,增加汛期水电电能的有效消纳以及水能资源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0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东北冷涡强度的演变将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11时至18日17时)冷涡缓慢减弱,强降水伴随相对密集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热力条件强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8日17时至19日23时)冷涡减弱为高空槽,强降水伴随相对较弱的对流出现在中南部地区,水汽条件优于第一阶段。(2)SI指数、CAPE值、θse的高、低层差值等在第一阶段均出现了明显高于(或低于)第二阶段的峰值(或谷值),而第二阶段的湿层厚度远高于第一阶段,湿区范围也随之扩大。(3)两个阶段的主要触发条件均为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第一阶段辐合线和露点锋双重触发条件产生了直径较大的冰雹,密集降雹引发地面气温骤降和气压骤升,诱发阵风锋再次触发强对流;第二阶段地形抬升为降水的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05.
宁仁祖  强小虎 《江苏地质》1991,15(4):203-208
作者参加了“75—55—02—09(B)专题”研究工作。根据苏州西部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全区多金属矿床矿化特征、典型矿床解剖和矿床成因的研究,建立苏州西部地区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