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52.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对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的地面沉降具有多因素和时空不连续性的特点,给沉降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使多种海岸带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加剧;地面沉降不仅可以造成地面标高损失,影响三角洲的垂向发育,还通过改变地面坡降来影响河道的演变和尾闾的摆动,同...  相似文献   
53.
结合钻孔与探地雷达探测古海相层尖灭点的测量方法与图像处理原则,本研究在沿渤海西南岸分布的8个相关钻孔附近开展了探测,经图像处理、与钻孔对比分析以及在特征位置钻探浅钻的方式,获得了5处最大海侵尖灭点的位置、地层剖面形态以及高程等信息.结合6ka B.P.、2ka B.P.左右和现代黄河流路变迁史及沿岸贝壳堤分布情况,揭示了最大海侵时期小清河向北至漳卫新河范围主要为古黄河形成的广阔三角洲潮滩地貌,海侵线远离海岸线深入内陆,其上的贝壳堤形成主要与黄河流路变迁相关;而渤海湾西南岸黄骅、沧州附近及以北主要为沼泽-潟湖-沙坝海岸地貌特征,海侵线由潟湖的陆侧边缘向海逐渐推进,沿岸分布的6ka B.P.左右贝壳堤的形成则是基于沿岸堤,并伴随风暴作用发育而来.莱州湾南岸依据埋藏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情况,推断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具有与现代相似的海岸地貌特征,海侵时,海水直抵当时最大高潮线附近,使得海岸线与海侵线几乎相当.依据剖面地形校正结果可知,最大海侵时,海水侵入内陆至现代地表高程5.8~ 10.3m范围,后期新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与下沉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区域海侵层高程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估算海平面变化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河道内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河流输移、河道两侧潮滩物质输送,而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相似文献   
55.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1976—2000年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中期成型阶段、后期萎缩阶段、末期人工干预发展阶段。相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尾闾河段主槽宽深比上升、横比降升高、河段纵比降下降、河床平均高程抬升,其相应时期内河道平滩流量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与黄河来水来沙偏枯相关。河道疏浚、人工出汊、调水调沙等措施对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不能改变河道萎缩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56.
在野外收集地理数据既费时又费钱。为了把这些使人困惑的情况缩小到较小规模,起初可以使用遥感图象。例如遥感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和监测海岸的和生物物理的过程。在这项研究中,这些技术作为确定植被覆盖海岸沙丘凹地的空间型式的第一步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7.
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10景ERS1/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情况。选取3个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相应时间段的居民区分布图和油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与石油开采、地表载荷增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对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P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吻合,中误差达到mm级。  相似文献   
58.
黄河口水体光谱特性及悬沙浓度遥感估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黄河口含沙水体野外遥感光谱反射率的观测实验,探讨了黄河口水体表观光谱特性,分析了悬浮体中有机颗粒含量和悬沙粒度对光谱特性的影响。针对Landsat TM/ETM^+影像波段特性,对黄河口含沙水体在其可见光至近红外4个波段的光谱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结合表观光谱观测数据建立了经验回归函数,以估测不同时相黄河口水体表层悬沙的浓度。  相似文献   
59.
陆地卫星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射以来即用于岸线动态的研究,SPOT卫星资料的利用更增加了该类研究的精度, Radarsat影像由于其对水陆界线的敏感而被用于海岸带制图;航空摄影影像由于其比例尺大,空间分辦率高,成像时间可以人为控制,便于低潮时海滩大比例尺制图等优点而被广为利用。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已经有了许多海滩的航空照片,据此可以获得较长系列的海滩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60.
卫星影像在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对比了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速率与陆地卫星资料空间分辨率以及分析用卫片对比岸线变化可能产生的误差等,论证了用卫片研究该区岸线变化的可行性,通过潮位校正,坡度改正等方法提供了一套用卫片研究验潮站位较少的淤泥海滩岸线变化的方法,并讨论了提高该方法精度途径。在些基础上,对比了本区1985.5.1-1977.5.10;1986.6.5-1975.5.21和1989.5.28-1977.5.10三组陆地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