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PBL numerical model using an energy closure (E-ε)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sea breeze circulation and TIBL in coastal are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ea breeze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 agree with those from general observation facts. The depth of sea breeze ranges from 300 to 900 meters, maximum velocity from 1.5 m/s to 4 m/s, and its height from 100 m to 300 m. The agreement between comparisons reveal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good, and the selected experiment conditions are reasonable. This paper refits the function of TIBL profiles using the Weisman's formula and the exponent value is considered to change with the different states of sea breeze.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ponent of the TIBL profile, ranging from 0.4 to 1.1, is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and depth of the sea breeze. The exponent of 0.5 is suitable only when sea breeze is fully developed. This paper also gives various exponents under different sea breezes.  相似文献   
52.
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涧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9,19(1):33-41
本文建立了一个均匀平坦地面上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式,模式考虑了水汽,采用了考虑浮力和固壁影响订正的一阶闭合。并用所建模式进行了由热扰动发展的对流边界层的模拟及其对地表热状况变化响应的初步探讨性模拟工作。通过模拟认为,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对流边界层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53.
吴涧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9,19(4):343-350
本文采用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在对流层边界层方程组中,加入湍能和耗散率方程描述边界层中的湍流运动。求解孤立三维山地地形上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并分析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及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同时做了不同坡度和不同风速下的孤立三维山体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比较。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形能改变气流运动,气流过山时将出现分支现象,山后背坡有反向回流出现,并且回流区大小随着山体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山体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更明显,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弱。湍能及耗散率随高度衰减较快。随着山体坡度增加,山前气流的垂直速度也增加,湍流运动更强。风速大时湍流运动越显著。污染物在山前出现辐散,迎风坡是浓度高值区,山后背风坡也是相对高值区。山坡度越大,山前迎风坡污物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54.
水雾输送扩散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涧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9,19(2):122-128
本文利用边界层能量闭合模式,对金沙江上某地水电站泄洪产生的水雾的输送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对下风方向湿度场的影响和水雾存在范围与主要气象条件的关系。模拟表明:水雾分布范围随水雾源强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风速增加而增加,与背景相对湿度关系不大;相对湿度受影响的范围与背景相对湿度几乎无关,但与水雾的源强,风速有关;在较高背景相对湿度的河谷地带,影响水雾分布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水雾源强和风速。  相似文献   
55.
于洪彬  蒋维楣 《大气科学》1993,17(5):629-635
本文建立了一个对流边界层中的随机游动扩散模式,并用KNRC试验No.64的资料作了验证.然后考虑混合层顶不规则夹卷界面的作用,应用于楠蒂科克沿岸陆上熏烟扩散问题,将模拟的地面轴线浓度与观测资料以及三个熏烟扩散预测模式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效能良好.所有数值计算均可在微机上实现,便于推广应用,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56.
文章叙述了常州CDM-J和CDM-Ⅱ两种气候学扩散模式的计算处理和验证分析,就验证分析的平均比值、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多种模式性能指标而言都达到良好程度。尽管CDM-Ⅱ模式的预测效果仅比CDM-Ⅰ略优或不相上下,但由于它可以直接获得更接近实际状况的每日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及在计算机处理上的好处而比较值得推崇。文章还简述了CDM-Ⅰ模式在常州SO_2年平均浓度分布和环境效益分析、环境容量研究中的预测应用,取得成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7.
城市的植被覆盖对城市区域的气象环境有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利用区域边界层气象模式来研究这种影响的可行性,本文以北京为例,采用北京地区目前的城市规划资料以及拟议中的绿化方案,初步模拟分析了不同绿化带布局对北京市冬夏气象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讨论. 同时对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地面通量进行一些定量分析,以研究其对气象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文工作发现,所用区域边界模式能够较细致地模拟出城市规划中绿化布局对区域气象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绿化林和绿化草地的增加会导致地面风速减小,一般减小05m/s;在冬天算例中,北部绿化林和绿化草地会造成白天轻微增温,夜间微弱降温,幅度约为05~1℃, 东南面绿化带对市区内气象环境影响不大;在夏天算例中,北部绿化林使气温降低,最大幅度约为2℃,东南面绿化林降低北京市区南部的气温,有利于缓解北京夏季的高温灾害.  相似文献   
58.
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动力非平稳性的验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用验证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动力非平稳性的一种简单图示方法——space time index法来分析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动力平稳性特征.本文以取自淮河流域和威斯康星森林下垫面条件下的三维高精度风速和温度、湿度湍流脉动资料对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平稳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pace time index方法能有效地检验大气边界层湍流信号中是否存在动力平稳性.另外,均匀下垫面条件(水稻田)及复杂下垫面条件(森林)下的大气边界层湍流信号中几乎都存在动力非平稳性,大气湍流动力学非平稳性可能是边界层湍流信号相当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大气边界层湍流中的间歇性和相干结构使得其非平稳性图形的特征不同于一般时间序列非平稳性图形的“V”型特征;森林下垫面条件下的湍流信号比相对均匀下垫面(水稻田)下的湍流信号更有组织性,相干结构更强.  相似文献   
59.
苏州灰霾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苏州市2009年6月-2010年5月逐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污染物(PM1o、PM2.5、黑碳)浓度和散射系数等资料进行灰霾的判识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灰霾日占全年天数的46.6%,雨日和“蓝天”分别占33.2%和21.9%.在苏州所有灰霾日中以轻微灰霾为主,占灰霾曰总数的70.6%,发生中度和重度灰霾的频率较小.灰霾出现频率的日变化规律表明白天出现灰霾的频率比夜间低,在5-8时灰霾出现的频率达到峰值,14-16时灰霾出现的频率最低.灰霾日的污染物浓度远大于非灰霾日,随着灰霾等级增大,黑碳浓度明显增大;除重度灰霾外,PM10和PM2.5浓度也明显增大;散射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60.
利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苏州地区2006年8月12日晴天小风的天气作为背景天气条件进行算例的模拟。分析了该地区在湖陆风环流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对热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地区的风场受大尺度系统、湖陆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系统的共同影响,且湖陆风环流的强度大于热岛环流。苏州地区的城市热岛影响高度可达400 m左右,且在背景风场的影响下,该地区的温度分布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下游效应特征,下游效应的距离可达10 km左右。这种下游效应在400 m高度以下比较明显,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20 a的城市化进程(1986—2006年)导致苏州城区地表感热通量增加了200 W/m2、潜热通量减少了200 W/m2、湍能增加了0.045 m2/s2、日平均热岛强度增加了0.4 ℃;热岛环流加强,并使白天混合层最大高度升高了400 m,但对夜间逆温层发展的影响较小。太湖湖陆风,使靠近太湖的苏州市郊的混合层、逆温层高度明显下降,但对距离较远的苏州市区的混合层、逆温层高度影响不大。且太湖的存在对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苏州地区热岛强度增加、地表湍流动能增加、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少的趋势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