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罗辑先生提出的商榷意见进行回复。认为,原文的数据是在天气情况正常、仪器调试正常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获得的。因此是可靠的。根据自动记录仪的观测结果,高山林线处七月份的夜间(18:00~6:00)为3.5~5℃。由于夜间温度很低。呼吸消耗也较低。高山地区的可达性很差,全面系统地研究高山林线乔木的生理活动存在诸多困难,已有的观测数据对今后继续研究是一种积累,不能说实验已经失败了。  相似文献   
52.
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96种,隶属25科52属;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科为主,大部分主产温带;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31属59种,占总属数的62.26%,表明了青海云杉群落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林型的种数、属数和科数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科和属的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山杨-青海云杉混交林中,种的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圆柏-青海云杉混交林中.  相似文献   
53.
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54.
物候模型在北京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地区玉渊潭公园杭州早樱 (1998—2012年)、密云农业气象试验站白玉兰 (1996—2012年) 及颐和园公园山桃 (1981—2012年) 物候观测资料和海淀、密云气象站的1981—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分别应用国际通用的3种物候模型 (SW模型、UniChill模型和统计模型) 对以上植物的始花期和盛花期建模,并评估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SW模型在北京地区3种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中适用性最高,其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仅为1.93~3.58 d, 其次为UniChill模型 (均方根误差为2.49~3.79 d),统计模型效果最差 (均方根误差为2.36~4.24 d)。因此,推荐在观赏植物开花期预测业务中采用SW模型。  相似文献   
55.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概念能够更好衡量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更具操作性。目前存在多种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算法,包括动态人口算法(在某一时间段人均碳排放量的累加和)、静态人口算法(历史上逐年碳排放量的累加和与该国当前人口数之比)和"人年"算法(各国累积的碳排放总量除以累积人数的每人每年碳排放量)。利用这3种算法,本文计算了"G8+5"国家1900年至2010年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在这3种算法下分别为30.224tC/人、25.795tC/人和0.406tC/人年。美国在同一时段的数值分别达到我国的16.49倍、12.24倍和11.71倍。由此可见,3种算法都很好显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上的历史责任。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人年"概念的人均累积碳排放算法保证了每个人在每年都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相对更好地融合了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盟主要排放国和伞形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过了峰值点,在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只有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概念出发,采用最佳算法厘清各国的历史责任才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