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对北京房山岩体填图单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4.
在华南地台区,占优势的构造方向为北东向和东西向的断裂系.但研究表明,广西地区许多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控制着新生代沉积和地震活动.例如,1977年平果县5.0级地震是广西几十年来最大的地震之一,就发生在北西向的右江断裂带上.因此,对北西向断裂的进一步研究,是广西地震地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5.
本文收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至1989年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对1976—1979年的震源机制的断层错滑角、断层性质、旋转方式做了补充测定,1979—1989年进行了计算机计算,从应力轴空间位置、断层产状、性质、旋转方式、错滑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在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下,许多断层走向为北东、倾角较大,以右旋逆断层为主,水平向错动量为垂直向的1—2倍。宁河、滦县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局部构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6.
淮南、冀东震旦、寒武系分界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江  薛志照 《地质论评》1959,19(2):76-79
一引言目前关于中国北方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其问题关键是分界线究竟应在下马岭页岩的底部,还是应在景儿峪石灰岩(狭义的)的顶部问题。 1956年,我们曾先后在淮南、冀东对寒武纪和震旦纪地层作了一些零星观察,现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57.
为了使河流湖泊、水溫观測能在断面上固定的位置进行,并便于將水温表放至河(湖)中所需要的地点,这里介紹兩种簡便而又经济的方法。1.固定水溫表輸送纜道  相似文献   
58.
广西自288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记述了M≥19/4级地震38次,有感地震380次以上。其中19/4—21/4级(Ⅵ度)地震32次.21/4—23/4级(Ⅶ度)3次,6.0—13/6级(Ⅷ度)2次,27/4—7.0级(Ⅸ度)1次。1936年4月1日灵山县平山圩东的地震系本区近代最强烈的地震,震级27/4级,震中烈度Ⅸ度。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共记录了M≥2.0级地震140余次。这些地震有它的活动特点,并与地震地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覃锋  徐晓霞  罗照华 《岩石学报》2006,22(12):2957-2970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淅川县地质灾害规律的研究,认为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控制,及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随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大小相应变化,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通过研究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的关系,探讨了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认为沿断裂带走向地质灾害呈条带状分布,断裂密集或交叉区域、断陷盆地周边、荆—师复向斜陡倾岩层分布区,地质灾害多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