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统文  郑光 《高原气象》1991,10(4):406-412
本文利用1958年1月—1986年12月北半球116个臭氧观测站的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通过谐波分析揭示了臭氧总量的年、半年、准2年、准4年、准11年周期性振荡在北半球各纬带上的平均特征。臭氧的这些周期变化与大气环流、温度以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2.
北半球100 hPa等压面经向风与臭氧总量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统文  郑光  瞿章 《大气科学》1992,16(4):508-512
本文用多年平均的北半球100hPa经向风和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100 hPa经向风密切相关,与100 hPa面上北风相对应的是臭氧高值区,与南风对应的是低值区,前者支配后者.充分说明了臭氧总量变化主要受低层平流层环流影响.  相似文献   
53.
基于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29个全球气候模式开展的历史气候模拟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 RCP8.5)下21世纪气候预估的结果,分析了单个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21世纪全球与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ASAT)变化特征及2℃升温阈值的出现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显示: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均将继续升高,21世纪末的升温幅度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大而增大。RCP2.6情景下,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先升高后降低,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056年(2049年)达到升温峰值,21世纪末升温1.74℃(2.12℃);RCP4.5情景下,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1世纪前半叶逐渐升高,之后升温趋势减缓,21世纪后期趋于平稳,21世纪末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为2.60℃(3.39℃);RCP8.5情景下,21世纪年平均地表气温快速升高,21世纪末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为4.75℃(6.55℃)。全球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在RCP2.6情景下没有超过2℃,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在2047和2038年达到2℃。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连续5 a不低于2℃的时间分别在2032、2033和2027年,明显早于全球平均。任一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达到2℃升温的时间,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早于南半球,同半球高纬度地区早于低纬度地区,同纬度地区陆地早于海洋。3种不同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21世纪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将继续升高这一结果是可信的,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超过2℃的结果模式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多模式预估的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幅和不同幅度升温的出现时间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随预估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情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预估的不确定性大于全球。  相似文献   
54.
To better analyse and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Northwest China(NW China)arid climateformation,firstly the dry and wet standards were chosen and the yearly dry and wet grades on thenorth side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hereafter NSQXP)in summers were classified utilizing therainfall data of five stations over the area in June-August of 1952—1990.Then th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vertical motion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QXP)and NSQXP in dry and wetsummer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using the ECMWF's gridded data of June—August of 1979—1986.Final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QXP surface thermal condition and the dry and wetsummers on the NSQXP was discussed as well.The main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1)the dry and wet standards taking the rainfall standarddeviation as criterion are suitable for the arid climate area;(2)the QXP may be,to some extent.responsible for the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f Middle Asia,NW China and North China aridclimate areas;(3)there are the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ominant vertical motion over theQXP and NSQXP in the dry and wet summers of NSQXP:(4)the QXP surface thermal conditionis.to a great extent,responsible for th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NW China arid climate aswell.  相似文献   
55.
Evaluating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climate models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limat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 CSM1.0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evaluating the projected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ree emission scenarios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B1, A1B, and A2) of the BCC CSM1.0 model, along with comparisons with 22 CMIP3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3) climate models. Air temperature averaged both globally and within China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21st century, whil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intermittently under each of the three emission scenarios, with some specific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s in globally-averaged and China-averaged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imulated by the BCC CSM1.0 model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CMIP3 model results. On average,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re more pronounced over China than over the globe, which is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CMIP3 models.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BCC CSM1.0 model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other climate system model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stronger over China than in the global mean, which implies that China may b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56.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董敏  吴统文  王在志  张芳 《气象学报》2009,67(6):912-922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2001年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57.
2009年3月19~20日,由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一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中心C-MMACS (CSIR Centre for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和印度科技大学大气科学中心 CAS liT-Delhi(Center for Atmospheric Scienc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 联合举办,印度科技部协办的中一印“亚洲季风模式平台合作研讨会”( The Indo-Chinese Workshop on Monsoon Asia Modeling Platform) 在印度新德里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58.
吴统文  郑光  瞿章 《气象》1989,15(5):51-53
一、引言 太阳黑子数是反映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太阳黑子相对数在地震、气象、水文、农业等等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974年Dodson等发现,10.7cm(2800MHz)太阳射电通量的日平均值的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一致。 本文对比分析了截止到1986年12月的资料,证实10.7cm太阳射电通量和太阳黑子  相似文献   
59.
吴统文  瞿章 《高原气象》1994,13(2):206-211
通过对1959-1985年逐年的年平均臭氧总量在10°,20°,...,70°N各纬圈进行极大熵谱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臭氧总量对太阳活动11年和22年周期性变化的响应在北半球各纬圈并非一致。在低纬和高纬度地区,臭氧总量对太阳活动22年周期性变化的响应较强,对11年周期变化的响应较弱;在中纬度地区则与此相反,臭氧总量对太阳活动11年周期性变化的响应比22年周期性变化的响应强。  相似文献   
60.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0最新耦合了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海冰模式CICE5.0,为试验模式中与反照率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及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提高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选取海冰模式中3个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利用以BCC_CSM2.0耦合框架为基础建立的海冰-海洋耦合模式,选取CORE资料为大气强迫场开展试验,试验的3个参数分别为冰/雪表面反射率、雪粒半径和雪粒半径参考温度。结果表明,参数取值的不同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有显著的影响,优化后的取值组合极大提高了模式的模拟能力,主要表现在:(1)改善了对北极冬季海冰厚度的模拟,海冰厚度增大,与观测资料更为吻合;(2)显著提高了对北极夏季海冰密集度的模拟能力,从而模拟的北极海冰范围年际循环与观测更为一致。参数取值的优化改进了模式对海冰反照率的模拟,进而影响了冰面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海冰表层的融化,最终提高了模式对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