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共同探索国际经济治理新机制的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逆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何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世界性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和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将引领新型全球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包容性全球化。本文在简要剖析经济全球扩张的历程及其机制并揭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国家应发挥好“调节者”的角色、解决资本市场“期限错配”的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保障各方平等地参与全球化,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文化多元性。尽管这些内涵还不足以精确地定量刻画包容性全球化,但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的方向,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52.
本文通过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阐述,提出土地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物质对于人类需要的短缺或过量,而又无法替代或消除,都可以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成为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以通过资源、环境和生产三大途径进行,其中生产途径最重要,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计算是关键。  相似文献   
53.
国外对地缘视野下边境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边境地区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点。科学认识和总结国际边境研究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边境研究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系统回顾了国外1990-2015年边境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领域重点和研究趋势。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来看,1990年以来刊文量最大的期刊包括《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等。国外边境研究的领域集中于政治地理、环境生态、商业经济、公共管治、人文艺术等方面。地缘政治视角下的领土、国家权力始终是边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边境研究在汲取了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人本主义地缘政治的精髓后,逐渐增强了对边境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反思。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边境的地理涵义和政治属性、经济商贸交流、边境一体化、边境冲突与安全、文化与社会建构、跨境合作制度等领域的研究趋势。最后提出,未来中国边境研究应增强边境地区的综合性发展战略研究,搭建适应于中国特色发展的跨境合作平台与机制,融入国际政治学、民族学、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54.
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邹嘉龄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11):1629-1636
采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以及贸易网络组团的结构变化,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及其演化情况,并在最后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子贸易网络进行了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在2013年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国家,且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的子贸易网络中,中国也成为了最核心的国家。  相似文献   
55.
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郑蕾  刘毅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9):1329-1337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东北三省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全面经济振兴的重要契机。在中国进入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东北亚经济圈建设等为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2003~2014年的省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境外投资机构等数据,全面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空间特征及其在国内地位,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深入地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矿等资源型行业,具有显著的贸易服务、市场服务特征,并且对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依赖较大;技术水平和金融环境对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东北三省应推进企业联合投资和空间差异化投资战略,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技术追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56.
中国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志高  张薇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9):1349-1358
分析了东北三省整体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伙伴,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省级和地市级尺度比较研究了东北三省内部对外贸易空间格局,以及东北三省在不同贸易空间方向上的商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贸易规模有所增长,但日韩、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等依然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商品多为原材料、初级加工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且商品结构趋同明显,不利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是东北三省对外贸易重要的空间载体。根据东北三省及各自的对外贸易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差异化的进出口贸易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7.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多视角和多尺度城市网络逐渐成为认识空间关系的主要途径。公路流数据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距离衰减特性,对于刻画区域尺度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地级行政单元间的公路客运流,论文尝试刻画中国城市网络功能结构和区域效应,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律挖掘,以期能够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支撑和认知视角。研究结果表明:① 基于公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形态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分布存在较大程度的空间耦合,更多体现的是区域尺度的空间关系及核心—外围组合关系;② 通过社区发现算法识别出19个城市经济区,其空间内涵主要包括行政区经济、巨型区域溢出效应和核心—边缘结构等;③ 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多元的空间组织模式,多层次、流动性和网络化的地域系统格局凸显;④ 从空间形态上看,区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单中心结构、双核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和低水平均势结构等区域关联形态,并以单中心发育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58.
“一带一路”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制度与文化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卫东  姚秋蕙 《地理学报》2020,75(6):1134-114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学术界提出了新命题,需要对已有建设模式和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以往地理学主要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涉及的范畴要大得多,既包括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中国提供融资并承建的项目,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混合项目。已经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容易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利用“制度和文化转向”研究思路来剖析“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总结其建设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指导“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制度和文化转向”出现的背景以及主要研究脉络;而后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EPC)、基于特许经营和企业直接投资三大类建设模式;最后借鉴“制度和文化转向”的研究技巧,从“地域嵌入的广度和深度”和“技术及项目的‘破坏性’”两个维度,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分为变革性项目、支撑性项目、一般性项目和海外经贸合作园区4种类型,用以识别它们的制度和文化敏感性,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为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9.
刘军平  刘卫东  李维科  李剑  何世军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5-2022102005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 ICP MS锆石U Pb 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岩进行电子探针、XRF分析及能谱分析,研究发现MISS主要成分为P、 S、 Fe、Cr,明显是微生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合物特征;而围岩主要为Al、 Si、 K、 Mg、 Ti,为正常黏土质矿物组成元素,两者存在较大差别。本次发现的MISS是目前扬子西缘已知发现的最古老的MISS;MISS在黑山组的出现表明了中元古代时期微生物群落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潮上带,在凹陷的位置微生物参与形成了这样不规则的条带皱饰构造,为中元古代地层微生物区域对比、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恢复康滇裂谷盆地的生物—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刘卫东  平艳丽  刘杰  熊玉新  路晓平  焦秀美  李兆营  曹佳  傅朋远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9-2022010009
本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 3±4. 4 Ma(MSWD=2. 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2含量为68. 96%~70. 40%,Na2O含量为3. 08%~3. 14%、K2O含量为3. 93%~4. 32%,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 06~1. 13,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U、Th,而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等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资料及前人成果,本文认为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有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原特提斯洋在晚奥陶纪—早志留世的俯冲消减作用,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和南昆仑结合带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