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352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此项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研究此课题以前,世界上采用的多光谱航空摄影机一直是小像幅的(大部分为6cmx6cm,代称为6MSP)。6MSP不能测图,分光“有害吸收”大,故图像质量差,且像幅小,飞行和后期加工量极大。本研究采用18cm×l8cm和23cm×23cm像幅航空摄影测量像机组成多光谱像机组,并设计了“截止滤光镜一特制感光胶片”组合的无“有害吸收”的分光系统,使本多光谱航空摄影像幅比6MSP加大了9倍和14.7倍,并能“一摄多用”,既能测图,又能进行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其图像因无“有害吸收”,分光质量高,可供目视判读,也可输入计算机进行准确地物分类解译。18-23MSP是一项有效的航空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43.
44.
沉积岩铜矿床的有机聚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岩铜矿床的有机聚矿作用肖荣阁,陈卉泉,帅开业,杨忠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关键词沉积岩铜矿床,有机聚矿作用1有机聚矿作用的提出据统计,沉积岩铜矿占世界铜矿工业储量的20%~25%,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类型。在我国的中新生代地层中及老变质岩...  相似文献   
45.
层序地层学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威.  RCL 陈中强 《地层学杂志》1994,18(2):154-160,F003
层序地层学概述RCL·威尔逊著陈中强译(接上期第80页)层序(Sequence)不整合面是用来确定地震层序的主要标志。不整合面由反射波的尖灭显示(图2)。在一个层序的底部可见两类底超(baselap)(图3),它们标志着地层单元沉积的自然界限。上超(...  相似文献   
46.
铍的光度测定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的显色剂有两类:三苯甲烷染料和邻羟基偶氮染料。前者主要有铬菁R和铬天青S,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用三元络合物光度法测定铍,有很高的灵敏度。后者有铍试剂Ⅱ、铍试剂Ⅲ和铍试剂Ⅳ等,较新的显色剂是偶氮氯膦-Ⅰ。  相似文献   
47.
痕量元素分析是岩矿分析的新领域。本文对此领域中的准确度、玷污与损失、富集和测试方法等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述。  相似文献   
48.
作者在1983年对扬子地台的城门山、德兴、栖霞山矿床进行了考察.位于扬子地台的各矿山都具有典型的扬子江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和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德兴铜矿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型铜矿,曾有中外地质学家进行过考察.该矿床是在近几年才进行露天开采的,因而下部新的面貌被展现出来.在此对德兴铜矿等三个矿床的概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9.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50.
东亚地区地形对天气系统影响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每两个经、纬度交点处的地形高度Zs值,计算了东亚地区地形拉普拉斯算子▽~2Zs场,并统计了每2×2经、纬度区域中对流层中、低层低压的活动频数及地面高压中心发生与活动的频数,发现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同时给出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九个低压活动的高频区及五个高压活动的高频区,对于高、低压中心的发生、发展以及加强和移动等的日常业务予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