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9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油藏的油源与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和1997年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井、7井先后从中奥陶统峰组获得工业性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海相碳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据该区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二段为主要油源层段;烃源岩生烃高身大致出现在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R0值1.0%~1.6%范围内,表现出碳酸盐岩生 的迟滞效应。孔西潜山带处于主要油源层段的相对高丰度地带和有效生烃高峰的范围内,利于油气的  相似文献   
42.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富与相对颁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株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  相似文献   
43.
2-甲基藿烷:陆相湖盆中古沉积环境的分子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环上带C-2或C-3位取代基的甲基藿烷常常用于反映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Summons et al., 1999)。通过GC-MS和GC-MS-MS分析,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沉积岩中检测到了丰富而完整的C28-C362α-甲基藿烷系列。2-甲基藿烷来源于蓝细菌体内的2β-甲基细菌藿烷多醇(Summons et al.,1999),在成岩作用中这种多羟基化合物易于结合到干酪根中,并在随后的热降解生烃过程中释放出2-甲基藿烷。2-甲基藿烷具有与藿烷类似的异构化反应,但转化速率和热力学平衡点有所变化。2-甲基藿烷的发育与古沉积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高丰度2-甲基藿烷仅出现在浅水、低能量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中,随着成熟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增大,随着湖盆水体扩大和深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迅速减小;在整个生烃阶段泥质岩中2-甲基藿烷都不发育。2-甲基藿烷的组成和分布形式反映了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2-甲基藿烷对于古沉积环境的恢复和古生态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厘定有效烃源岩体。  相似文献   
44.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的自然演化剖面结果表明,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是一个受沉积环境、矿物组成、有机质赋存状态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演化具有阶段性,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大多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模式。形成于半咸水—微咸水的沙三段下部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较为剧烈,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碳酸盐矿物含量逐渐升高对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的沙四段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变化平缓,平衡值降低,高盐沉积环境和丰富的碳酸盐矿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异构化进程。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分子成熟度参数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咸化湖泊条件下形成的第三系盆地深部地层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一个未成熟褐煤抽提物中,高等植物生源化合物的同位素值在全煤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27.0‰)的±2‰范围内,表明相似成煤植物对这些化合物的贡献,或者其成煤植物经历过相似的生物合成分馏效应。所检测的萜烃类按同位素差异分为两组:二萜类(δ13C值-25.0±1.4‰)和倍半萜类(δ13C值-25.9±1.5‰)平均较全煤样富集1~2%。13C,而奥利烷-乌散烷-羽扇烷型衍生物(δ13C值-29.0±0.8‰)平均比全煤样减少1~2‰13C。C15~C35正烷烃δ13C平均值-32.4±0.6‰,据此表明C17~C22和C22~C33正烷烃的同位素值与上述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与全煤样相比较,该煤样抽提物的藿烷衍生物13C值则减少8~34‰,标志在成煤过程中甲烷的细菌循环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46.
原油极性组分的吸附与储层润湿性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原油极性组分(非烃,沥青质)的吸附机理及其吸附性,润湿性特征;介绍了NSO极性化合物与润湿性的关系。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可能是多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吸附作用可导致储层润湿性反转,润湿性是决定原油采收集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可能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极性化合物的吸附等特性在储层润湿性研究,油田开发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地球化学在油藏评价和油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地球化学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有关油藏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油藏评价和油田开发管理中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应用前景,以及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8.
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与热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贤庆  王铁冠 《现代地质》1999,13(4):439-443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光片镜鉴技术 ,系统研究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主要生烃组分及热演化。南堡凹陷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以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有机物质占优势 ,富含镜质组、贫惰性组的特点 ,孢子体、藻类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为该区主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 和富氢组分显微荧光的变化 ,讨论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的特征 ,初步提出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49.
地质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及其在油藏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石油地质体中有机氮化合物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分布与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成因机制,浅析了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旨在介绍有机氮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油藏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
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古海洋生命演化和古环境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宣隆坳陷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一系列典型分子标志化合物,其特征表现为明显的“UCM”鼓包,高丰度的甲基支链烷烃、C24四环萜烷、C19-C2013β(H),14α(H)-三环萜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以及四类重排藿烷化合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的缺失,其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明显不同于显生宙沉积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缺失可能是异养微生物转化和降解的结果,不能否定真核藻类在14亿年前古海洋的局部繁盛,但生物群落仍以原核生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