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3种不同的层状结构:结核状碳酸盐岩的微纹层和烟囱状碳酸盐岩平行及垂直烟囱壁的层。不同层的微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状碳酸盐岩层的各个微纹层在结晶程度、矿物形态、孔隙度等方面不同,但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对于烟囱状碳酸盐岩,与烟囱壁平行的内外层之间矿物、成岩程度等不同,垂直烟囱壁的不同层之间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同。碳酸盐岩不同的层状结构是其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反映,对于恢复其形成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变暖或海平面变化导致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将分解释放大量甲烷进入水体和大气,对气候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自从1995年Dickens等提出形成晚古新世温度峰值事件(LPTM)的主要原因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分解释放甲烷这一假说以来,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演化的研究蓬勃发展。而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过程,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盆地、瓜伊马斯盆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格陵兰海、秘鲁、东格陵兰陆架、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南海等地都记录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而形成的碳同位素负偏的古环境信息。主要针对这些古环境记录进行整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演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3.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计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合物稳定带(HSZ)的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与分布规律以及资源评价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和相应的压力-温度方程,参照有关的身体算法,讨论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并根据稳定带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在Windows中文平台上编制了简单实用的程序,利用该程序对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5,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测井与地温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东沙海域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层、弱振幅带等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标志,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呈现高速、速度倒转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特征.似海底反射层的深度与1144站位,及平均地温梯度资料得出的稳定带厚度较吻合.1144站位与1148站位似海底反射层距海底较深,分别为654m与475m.在1144站位附近,弱振幅带的顶界可能代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顶界,约在450m左右.  相似文献   
45.
根据冲绳海槽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在16条地震剖面上发现了水合物拟海底反射层BSR,经过AVO、波形反演等特殊的处理技术,首次直接利用BSR圈定了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具体分布范围,直接利用数据得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在冲绳海槽的分布趋势,认为海槽南部最厚,中部次之,北部最薄,并通过计算得出了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和水合物资源量,对今后海槽水合物勘查和资源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本文解释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的两条多道地震测线,对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基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并讨论了基底形态与扩张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基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类型1为岩浆作用主导的平坦基底,局部有岩浆侵入;类型2为构造作用主导的掀斜断块。扩张速率的计算表明:N3测线所代表的西南次海盆北东段的半扩张速率在13~36 mm/a之间周期性变化,而在NH973-1所代表的中段半扩张速率基本稳定在19 mm/a左右,未有明显变化。海盆基底的类型变化与扩张速率的对应关系明显,在扩张速率较快的区域以类型1为主,而在扩张速率慢的区域以类型2为主。西南次海盆北东段扩张速率呈现周期性变化,相应海盆基底也表现为相间排列;而西南次海盆中段的基底比较单一,以类型2为主。南海西南次海盆北东段扩张时间更久,并可能存在周期性活动的岩浆房;而海盆中段海底扩张发生较晚,岩浆作用较弱,从而造成西南次海盆从北东到南西不同的基底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7.
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的重力模拟及伸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完整的演化历史。本研究对南海南部获取的两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 解释,并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壳幔密度反演。其中 NH973-1 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覆盖了南沙中部的北段;NH973-2 测 线始于南海东部次海盆,穿越礼乐滩东侧。反演结果显示,莫霍面埋深在海盆区 10~11 km,陆缘区 15~21 km 左右,洋壳向 陆壳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海盆区厚度在 6~7 km,为典型的洋壳;陆缘区地壳厚度在 15~19 km,为减薄型地壳。进一步研 究表明(1)在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之下,莫霍面比两侧略深;(2)在礼乐滩外侧海盆区有高值重力异常体,推测为洋壳与深 部岩浆混合的块体;(3)南沙区域上地壳存在高密度带,且横向上岩性可能变化。南海南部陆缘未发现有下地壳高速层,有 比较一致的构造属性和拉张样式,为非火山型陆缘。我们对两条测线陆缘的伸展因子进行了计算,发现上地壳脆性拉伸因 子与全地壳拉伸因子存在差异,其陆缘的拉张模式在纵向上是不均匀一的。  相似文献   
48.
由于全球大陆边缘地貌和地质特征的复杂性,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6条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的规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极其复杂。根据《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审议沿海国提交的划界案并给出建议,委员会在外大陆架划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12月底,委员会一共收到沿海国65份划界案,目前已完成其中18份划界案的审议工作并给出了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委员会建议摘要,对委员会在审议划界案时采用的划界原则、审议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做了综合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今后外大陆架划界和积极应对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的他国划界主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9.
21世纪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当前人类面临的陆地资源和能源日趋严峻的危机,讨论了深海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景,认为深海资源和能源是21世纪的资源储备,要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运用海洋高新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并强调了在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环境效应,只有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才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0.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