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从实际工作出发,用宽带路由器代替服务器,解决共享上网问题,并总结出调试和安全设置方面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362.
预报是火山学的中心目标。近来对火山喷发的高密度监测得到了一系列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我们对几次即将发生的喷发及时发布了警报。新技术的应用,诸如宽频带地震学、卫星观测地形变、火山气体野外研究中光谱仪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的提高,都正在使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促进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的改进。火山样品的分析研究、实验推演和理论模拟使得对岩浆系统的动态变化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同时给出了能解释火山现象的物理结构。在岩浆房系统演化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岩浆要经历复杂的变化。岩浆上升时期脱气和冷却过程中,会导致岩浆结晶、粘度、强度和可压缩度增加,通常是几个数量级。活动岩浆系统也与周围环境发生强烈反应,从而引起地形变、物质破裂和其他效应,诸如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扰乱和脱气作用。这些过程和反应导致了早于与伴随喷发的地球物理学和现象学的变化。灾害性火山预报正在变得更加定量化,是以对机理过程的物理学理解为基础的。预报正在从经验模式的识别转变为以火山深部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预报。高度非线性关系和复杂的力学与动态过程的耦合导致了火山行为的多样性。由于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准确预报通常是做不到的。喷发和灾害预报要用考虑到不确定性的可能性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363.
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改良的试验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文姬  王玉玲 《岩矿测试》2006,25(3):294-296
对膨胀土路基填料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广东某高速公路为例,对比了膨胀土路基填料改良的试验方法及其效果,提出了掺石灰和粉煤灰等方案的最佳选用建议。试验分析表明,对膨胀土改良的测试和评价不宜采用单一方法,应根据膨胀土的胀缩等级、地方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技术与经济比较,选定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364.
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前期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考察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模式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重点,论述了三叠纪玉门蛇绿岩构造冲断片、晚三叠世郎杰学弧前增生楔、泽当-罗布莎-朗县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和白垩纪朗县弧前构造混杂岩片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的原始层序与特罗多斯典型蛇绿岩剖面对比,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各构造带从新元古代-寒武纪克拉通化阶段、奥陶纪-二叠纪克拉通陆表海发展阶段、三叠纪-侏罗纪洋盆主扩张阶段、侏罗纪-白垩纪俯冲消减阶段、白垩纪-渐新世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到中新世以来的伸展、拆离、快速隆升阶段之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65.
农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农村废弃建设用地的整理,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可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缓解因工业化发展造成的建设用地高度紧张的现象,同时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该文结合禹城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对禹城市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进行了分析及评价,并提出了促进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66.
基于GIS的中国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是国土资源大调查预警工程项目"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综合研究成果之一.它包含了该项目重新评价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所有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利用先进的GIS技术,较好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由纸介质向数字化信息流的转变,为更大范围地实现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该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地下水资源信息的标准化、图层划分、数据采集、建库技术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阐述和探讨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及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367.
任素玲  蒋建莹  许健民 《气象》2014,40(6):697-705
气候平均显示,我国中东部有一类降水和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逐年资料显示,我国中东部区域平均降水出现在南亚高压脊线的东北侧,在南亚高压东侧脊线北推的过程中呈现两周左右的南北振荡。卫星水汽图可以表征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运动信息,水汽图像和云导风叠加能够很好描述对流层高层反气旋中心和脊线位置,并且能够追踪对夏季降水非常重要的中高纬度下沉干冷空气活动。中高纬度水汽图上南压的小尺度暗区一般具有正位涡异常,它向雨带的推进可以造成持续降水期间雨量的迅速增强。与南亚高压相关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两个区域,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西南侧,另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北侧,在这两个区域由于气流的发散特征,高层辐散清楚。南亚高压的北侧为副热带西风气流,当西风急流强盛时,高压东北侧的高空为强辐散区,对我国夏季强降水起重要作用。南亚高压的推进和撤退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时间跨度从5月初持续到10月初,因此,针对夏季淮河流域强降水卫星水汽图像特征得出的结论在春秋某些天气过程中也同样具有适用性,并且在比较偏北的西北、华北等地夏季也同样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南亚高压位置和形态影响我国降水落区和强度的同时,强降水造成的潜热释放也对南亚高压的非对称不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8.
肖丹 《地理教学》2014,(22):43-44
一、提供数据资源的网站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网站提供GIS数据服务,服务形式包括用户下载及提供用户在线使用,后一种形式是和在线服务软件结合在一起的。以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内容为出发点,主要选取了国家动态地图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天地图、USGS的GIS教育资源网以及美国ESRI公司的GIS教育资源网。  相似文献   
369.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以去除无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含量和组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样品性质,优化酸化处理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无机碳含量不同的温带与热带河口、海湾沉积物样品,比较了3种不同酸化过程对有机物δ13C分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酸洗法)中6%H_2SO_3和1mol/L H_3PO_4对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去除效率较低,而2mol/L HCl去除无机碳酸盐的效果较理想。方法2(酸蒸法)并不适用于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而对于无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温带河口、海湾样品,9h酸蒸较为适宜。方法3(非原位酸洗)的结果较方法1和方法2偏正,表明其对含13C丰富的有机组分破坏较小,且方法3中残留的酸对δ13C的分析没有影响。因此,方法3是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无机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0.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