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李方平  吴岱峰  李磊 《地理教学》2023,(2):52-55+28
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地理野外考察过程中,师生在短时间内(或即时)获取考察区域(点)气象、地质等资料较为困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端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因其功能强大、便捷等特点,为地理野外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显著提高野外考察的效率。本文以明光市女山火山地貌野外考察为例,介绍手机端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提高野外考察质量、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42.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根系发达,具有作为防风固沙作物的巨大潜力。开展不同条带状采收方式下油莎豆带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对于合理利用油莎豆进行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以风洞模拟为手段,分别在6 m·s-1、8 m·s-1、10 m·s-1 3种风速下,对隔一带采收一带(H1)、隔一带采收两带(H2)、隔一带采收三带(H3)3种不同油莎豆采收模型在风洞不同位置的风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模型的流场特征、风速加速率及防风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种不同油莎豆采收模型中,气流均在近床面内受油莎豆模型阻挡,风速被急剧削减形成一定面积风影区,H2与H3模型的流场结构稳定性、风影区面积均比H1模型高。(2) 随着风速增加,不同模型的防风效能均有所下降。H2与H3模型背风面在不同风速下的平均防风效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H1模型。在采收间距内,H2与H3模型防风效能均>50%,H1模型<40%。(3) 从防风固沙效益及流场稳定性来看,H2与H3模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显著大于H1模型。但从经济效益来看,H2模型采收间距减小,经济效益降低。综合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与获取油莎豆的经济效益来看,H3模型为推荐采收方式。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油莎豆采收模式的防风固沙效益,为利用油莎豆进行防风固沙提供了指导,并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油莎豆,获得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3.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滑坡(陆坡滑坡和水道壁滑坡)及海底麻坑(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3类典型地貌单元。上陆坡主要发育顺直水道,弯曲水道带发育在中-下陆坡。弯曲水道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而顺直水道在南中北3区均有发育。水道的弯曲程度与海底坡度、重力流供给密切相关。③条带状海底麻坑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孤立麻坑3区均发育。单一麻坑任意方向的剖面均具有“U”形或“V”形特征,其下方的气烟囱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特征。条带状麻坑分布在古水道上方或两侧的海底, 其走向剖面具有脊-槽相间地形特征。古水道和浅层气的逸散是形成条带状海底麻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4.
佳木斯—伊通断裂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带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其上发育北东方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为逆冲-走滑韧性剪切特征。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糜棱花岗岩形成在174~173 Ma,该糜棱岩带被后期未变形辉绿岩脉侵入,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64 Ma,从而限定该期次韧性变形发生在174~164 Ma之间的中侏罗晚期。取自剪切带糜棱花岗岩内的变形黑云母40Ar/39Ar测试结果表明,糜棱花岗岩在187~166 Ma左右受到了显著的热事件的扰动。这些证据证明,佳-伊断裂在中侏罗晚期发生过显著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结合对东北地区火成岩研究成果的分析,佳-伊断裂中侏罗晚期的韧性变形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该时期侵位的岩浆活动开始显著受到俯冲引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5.
海底地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基于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1 000 km2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GeoFrame综合解释平台、Surfer三维成图等技术,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现今海底地貌进行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下陆坡带主要发育水道(大型水道C1和冲沟-朵体复合体G1—G3)、周期阶坎以及滑坡体系3类典型地貌单元。(2)水道C1宽深比31.5~232,主要由陆坡水道运输的碎屑物质冲刷而成,冲沟-朵体复合体G1—G3末端可见明显朵体发育;同时,可在水道和滑坡体系内识别到周期阶坎;研究区处于陆坡滑塌的体部-趾部区域,广泛发育挤压脊、舌状体等沉积构造。(3)推测认为研究区海底地貌主要由上陆坡滑坡引起,在物源与海平面升降的加持下,形成如今的综合型地貌。  相似文献   
346.
页岩中微裂缝的定量研究有利于认识储层类型与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微米级X射线断层成像(微米CT)技术是观测微裂缝最为直观的方法。本文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米CT二维图像上微裂缝的识别与统计,定量计算了页岩样品的微裂缝孔隙度,并结合氦气法获得的页岩样品的总孔隙度,定量评价了微裂缝在页岩总孔隙空间的比例。结果表明:页岩中微裂缝主要为构造微裂缝,缝宽主要在0~12μm,三维空间内呈层状展布;页岩的氦气孔隙度为2.24%~4.60%(平均3.48%),其中微裂缝孔隙度为0.25%~1.06%(平均0.82%),在总孔隙空间中占比平均23.28%。与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海相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孔隙度平均0.3%~1.3%,占总孔隙空间的6.1%~22.4%)中微裂缝的发育程度相当。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孔隙型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基质孔隙,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同时微裂缝发育,可以沟通众多孤立的基质孔隙,有利于页岩气的高产。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孔隙型储层同时微裂缝发育,表明具有页岩气高产稳产的孔隙条件和良好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47.
相对于传统计算机断层成像(CT),计算机层析成像(CL)对于扁平状物体的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旋转型CL不严格满足滤波反投影(FBP)算法的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影变换的旋转型CL FBP重建算法。首先介绍了旋转型CL的扫描结构;然后阐述了该结构下投影的生成方法及基于投影变换的投影数据重构方法;最后利用重构后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并通过仿真重建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8.
文章从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营建珠江口海洋牧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如何在该海域建造海洋牧场及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9.
东海沿岸海域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冷原子吸收光度法对2007年6月份在东海沿岸海域采集的牡蛎(Ostreasp.)样品中的Cu、Zn、Pb、Cd、As、Cr、Hg、Ni共8种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u和Zn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重金属的含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洋贝类的生物质量标准相比,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上都还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和第三类评价标准,这说明当前东海沿岸海域牡蛎的生物质量总体上尚较好。各类重金属在东海沿岸海域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以长江口含量为最高,其余海域含量较低,各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环境质量较好,第二类环境质量一般,第三类海域环境污染程度较严重,人类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50.
以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低浓度氨氮长时间胁迫对组织细胞免疫指标和遗传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分0.35、0.7、1.5和3mg/L氨氮处理组,分别于0、5、10、15、20d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肝脏和鳃丝的丙二醛(MDA)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氨氮对MDA的影响具有不同组织和不同时序的选择性。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鳃丝和肝脏Na+-K+-AT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Na+-K+-ATP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尤其是3mg/L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0.7mg/L和1.5mg/L时,肌肉中RNA/DNA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3mg/L)比值基本无变化。肝脏和鳃丝的Na+-K+-ATP酶的mRNA表达量,在氨氮胁迫第5d时检测到达最高,随后表达量缓慢回落,实验20d除3mg/L处理组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外,其他处理组均降至对照组水平。Na+-K+-ATP酶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Na+-K+-ATP活性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氨氮长时间胁迫作用下,抗氧化免疫系统和肌肉中的核酸代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