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村镇民俗旅游景观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Skyline软件的性能,并以某示范点为例,对SkylineTerrasuit中的TerraExplorerPro在村镇民俗旅游景观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示范点三维场景建立的问题,最后通过SkylineGlobeAPI(SGAPI),对Terrasuit软件进行扩展,实现村镇民俗旅游景观的虚拟展示。  相似文献   
32.
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在山东济宁铁矿施工完成一孔深达2100.18m的勘探钻孔,再次打破国产机具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全国最深纪录。  相似文献   
33.
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军  杨志刚  石磊  马鹏飞 《地理学报》2011,66(7):885-894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 年西藏18 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年西藏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9~1.04 oC/10a,以班戈最大;尤其是近20 年升温更强烈,达0.73~2.36 oC/10a。西藏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6.0%/10a,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各站暖冬频率为32%~52%,强暖冬事件频率为6%~26%;区域暖冬共出现了21 次(年),其中强暖冬事件10 次(年),主要出现在21 世纪初;2006年和2009 年是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各站冷冬频率为18%~40%,强冷冬事件频率为2%~20%;区域冷冬站数约以每10 年12%的速率减少。区域冷冬共发生了16 次(年),以20 世纪60 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8 次(年),1962 年是近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68 年和1983 年次之。  相似文献   
34.
近5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61-201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 个气象站近50 年逐日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P-M) 模型计算了月、季及年的潜在蒸散量(PE),分析了雅江流域PE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平均年、干季和湿季PE 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均在3.00 mm/10a 以下;PE的年代际变化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年PE有一个增加的过程,而后减少;雅江流域的PE在1981 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35.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口,该地区湿地发育,区域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多样。本文基于5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卫星系列TM、ETM和OLI-TIRS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处理,然后结合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84—2013年期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1992年期间芦苇沼泽和养殖水域大面积增加,天然水域和滩地大面积减少,养殖水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1992—2000年期间耕地和滩地面积快速增长,天然水域和芦苇沼泽面积快速减少,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000—2007年期间,养殖水域大面积增加;2007—2013年期间,城建用地大面积增加。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LUCC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经济和政策等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不同时期各社会经济因素对LUCC的推动作用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6.
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至翌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基于转移熵方法构建了沙尘传输矩阵,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交互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山南和日喀则两大宽谷沙源区,具有3~4 h持续性,并具有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白天单峰型、北部上半夜和上午双峰型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沙尘在空间上既有跨行政区传输,又在区内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过程。区域传输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沙尘源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影响。两大宽谷和高海拔区作为沙源区不仅显著影响本区的自身和区内传输贡献,而且在西风带作用下对区外的传输贡献也很强,是沙尘传输空间网中重要节点,也是沙尘治理关键区。  相似文献   
37.
复杂下垫面导致近地面大气运动具有特殊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进而影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以科尔沁流动沙丘7月份涡度数据为例,分析由于地形引起的风速、旋转角度β的变化,采用二次旋转法(DR)和平面拟合法(PF)对水热通量、数据质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地形平缓区(180°~330°)垂直风速>0,β在1.677 3°左右;地形陡峭区(330°~180°)垂直风速<0,β在-1.648 6°左右。(2)DR法和PF法对潜热通量影响很大,分别增加17%和减小15%,DR法订正前后水热通量相关性均高于PF法。(3)DR法和PF法订正后的数据分别有89.6%和89.3%通过湍流发展的充分性检验;DR法订正前后摩擦风速相关性高于PF法;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了3.47%和2.78%。(4)整个生长季中,6、8月订正后涡度数据质量有较好的提高。因此,DR法更适用于起伏较大的流动沙丘。研究结果充分考虑地形对涡度数据影响,为科尔沁沙地及具有相似地形的地区涡度数据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滇西地区出露的古生界公养河群和孟定街群分别位于保山地块的西部和东部,其沉积时代、构造归属、碎屑物质来源及在早古生代冈瓦纳大陆重建中的古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公养河群2个砂岩样品和孟定街群的4个变质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其中,公养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范围是3862~533Ma,ε_(Hf)(t)值的范围是-37. 8~+11. 0,最小年龄峰期为549~533Ma,表明该群的最大沉积年龄为早寒武世早期,该群可能为寒武系地层。孟定街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范围是3097~542Ma,ε_(Hf)(t)值的范围是-39. 5~+10. 5,其最小年龄峰期(576~458Ma)将该群的沉积下限时代限制在晚奥陶世。结合保山地块的其他古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研究,我们认为保山地块在早古生代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物源主要来自印度大陆,但~1. 17Ga年龄峰的出现说明其东部可能接受了一定比例来自西澳大利亚的沉积物质。这一结果表明保山地块在冈瓦纳大陆北缘重建中的位置应该靠近印度大陆,而其东缘接近澳大利亚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