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非洲油气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给我国海外石油战略提供了机遇。东非低勘探程度区油气地质资料匮乏,其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评价和预测是目前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又是我国海外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需要。根据东非的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了东非地区的盐层序、水系分布、地热异常和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海底扇、盐层序和泥岩盖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控制,裂谷盆地主要受地堑地垒分布、裂谷作用形成的圈闭类型与规模、构造活动和岩浆作用的强度和范围的控制;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下伏Karoo群生气,盐层序分布区发育有利成藏组合,盆地的陆上部分油气成藏条件较差,大型三角洲与海底扇发育区勘探潜力好的成藏特征;裂谷盆地具有近距离成藏的特点,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和地热异常相对较弱的紧临生烃坳陷的地垒周缘。总体上,东非地区具有远离Afar热柱勘探潜力变好的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32.
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得到了湿空气中的广义能量方程,推导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将不稳定判据与干空气情况相比较,首先解析地分析得到凝结加热反馈机制对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影响。其次针对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和稳定的情况,分别计算出初始扰动振幅的临界值,结果表明,相对干空气而言,饱和湿空气情况下,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也容易发生。这一结果改进了干空气下的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  相似文献   
33.
In this work,an index of tropical 20-90 d oscillation(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was determined via the combin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method using dail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field data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daily wind field data(at 850 hPa)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and referencing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index proposed by Wheeler and Hendon.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ISO on 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TC)tracks in the WNP during different ISO phases.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easterly phase of the ISO,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ortheastern airflow of anti-cyclonic ISO circulation,the easterly airflow south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relatively weak,and TCs generated in the subtropical high tend to change their tracks east of 140°E;during the westerly phase,there is a relatively high probability that TCs change their tracks west of 140°E.This work also analyzed the ISO flow field situation in cases of typhoons and determined that the track of a tropical cyclone will experience a sudden right turn when the center of the ISO cyclonic(anti-cyclonic)circulation coincides with that of the cyclone.  相似文献   
34.
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淮河流域、安徽中北部的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7月6日08时-7日20时安徽中部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2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2)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超前于暴雨的增强,并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指示作用;非地转作用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 h的指示作用;(3)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5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4)得到暴雨前期,高低层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时空配置特征.由以上4点及垂直上升气流的变化提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5.
The influence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produ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underlying physic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U.S.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 model version 3 (GEOS-3)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DAS).The strong ISO phase in the 1998 summer is apparently located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the east equatorial Pacific region.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is a dominant feature for the tropical ISO at 20 to 30-day oscillation while the northeastward propagation is the salient ISO at 30 to 60-day oscillation over the 10°N to 25°N belt region.It appears that the Kelvin wave structure is for the tropical 20 to 30-day oscillation.The tropical 30 to 60-day oscill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lvin-Rossby wave.The impact of satellite-derived precipit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latent heating) on the ISO intensity is limited in the GEOS-3 assimilation system.However,its impact on the ISO spatial structures is obvious.Overall,the results demonstrate a better eastward propagation and a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ISO with the TRMM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indicating that latent heat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exciting the equatorial ISO.  相似文献   
36.
Using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AIRS) humidity profiles, rainfall fro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 suring Mission (TRMM) Global Precipitation Index (GPI), Quick Scatterometer (QSCAT) satellite-observed surface winds, and SST from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NASA's Earth Observing System (AMSR E), we 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ummer quasi-biweekly mode (QBM)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 2003-2004. We find that the signal of 10-20-day oscill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riginates fro...  相似文献   
37.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景高-  陶丽  周兵 《高原气象》2010,29(1):128-136
利用1979—2007年NCEP/DOE2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595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平均的南亚高压脊线的纬度位置和东脊点的经度位置的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变化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脊线北进过程中在5月第3候存在突变,其发生时间平均提前于南海夏季风爆发1候;同时南亚高压脊线在向北推进过程中于4月下旬出现稍南撤现象;4月后期到6月初高压脊线中段比其东段的脊线位置要偏北,北进更早,8月中期以后高压脊线中段又比其东段位置偏南。6月中旬到7月初是南亚高压东进最明显的阶段,高压东脊点存在时间尺度为一周的周期振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华南地区和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南亚高压东脊点东西位置更能作为高压特征参数表征南亚高压,而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高压脊线更具有代表性。由合成分析可以看到,南亚高压东脊点偏东(西)年,高压强度增强(减弱),江淮流域、东北部分地区偏涝(旱),华南地区偏旱(涝)。  相似文献   
38.
陈春  陶丽 《大气科学学报》2023,46(4):615-629
本研究评估了现有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ice,GPI)对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 Genesis Frequency,TCGF)时空特征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现阶段使用的GPIs能较好地再现两个海盆TCGF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循环特征,以及北大西洋TCGF的年际变化,但几乎不能模拟西太平洋TCGF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利用美国联合飓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ming Center,JTWC)提供的1979—2017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西北太平洋GPI进行了改进。考虑到相对涡度在西北太平洋对热带气旋生成的重要作用,将绝对涡度分离为相对涡度和地转涡度(f),移除相对湿度,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GPIWNP。与现有GPIs相比,改进后的GPIWNP不仅对西北太平洋TCGF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循环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并且可以再现其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9.
本文探究了不同海表温度(SST)模态对6—8月和12月—次年2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以及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对热带地区陆地降水和SST进行SVD分析,得到影响陆地降水的趋势和年代际变化主要的海洋模态为:海洋中的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多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其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定量评估了全球变暖、AMO和IPO对不同地区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在冬夏季都是最大的,AMO在6—8月的贡献次之。IPO在12月—次年2月的贡献次之。不同纬度带,三者的贡献不同。GW的贡献在6—8月期间对10°N以北地区较大,南半球受GW的贡献相对较小,GW在12月—次年2月对40°N以北降水贡献异常显著;AMO主要在6—8月对10°~40°S和50°~60°S纬度带上的降水变化的贡献比较大;而IPO主要在12月—次年2月对北半球中纬度降水变化的贡献比较大。GW对许多地区降水变化的方差贡献都是最大的,例如6—8月期间,对北美洲东北部和亚洲降水变化贡献最大,12月—次年2月期间,对欧洲降水变化贡献最大。AMO对6—8月降水变化的方差贡献最大的区域为非洲萨赫勒、西伯利亚和南美洲。12月—次年2月期间,IPO对美国西南部的降水变化贡献最大,此外,北美洲东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南亚季风区和我国北部的降水在12月—次年2月期间同样受IPO影响显著。进一步利用信息流的方法,探究了GW、AMO和IPO与陆地降水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0.
杜佳玉  陶丽  许承宇 《气象学报》2022,80(5):685-700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 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 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年2月(冬季)中国陆地降水趋势以及年代际振荡的相对贡献。通过对中国降水及中低纬度地区海温进行奇异值分解发现,不论冬夏,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模态是全球变暖,其次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估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方差贡献及各因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夏季,三者可以解释西北和华北大约30%的年代际降水,其中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最大、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次之;冬季,三者可以解释东北42%、西北和华北30%左右的年代际降水,东北和西北以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为主、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辅,华北仍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