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平均分裂时间0.56 s.甘东南中部及北部地区快波方向与GPS速度方向、前人利用XKS波分裂获取的快波方向及该地区断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壳幔运动可能是耦合的.同时研究区南部少数台站快波方向呈现NNW-SSE,与断裂方向及GPS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表明台站下方壳幔运动可能是解耦的.全区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近E-W逐渐转变为NW-SE,最后变为NNW-SSE.据此推测地壳在该区的变形挤压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这与该区块体挤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32.
上海佘山(SSE)地震台站下方170km深度低速界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接收函数多次波研究了上海SSE台站下方170 km深度低速界面.通过全波场理论接收函数模拟,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合理解释.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推断该低速界面可能由软流圈中的低速异常体引起.另一方面,该结果也和面波层析成像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3.
董蕾  沈旭章  陈丽娟 《地震学报》2022,44(6):998-1006
基于重庆台网及邻区固定台站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观测到的远震波形记录,利用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约束浅层结构的方法计算了重庆及周边地区台站下方浅层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重庆浅层S波速度结构与盆山构造明显相关,盆地内表现为低速异常,与沉积层特征相对应,大巴山、大娄山区域则表现为相对高速的特征;华蓥山断裂S波速度高于断裂两侧的沉积层速度,表现出四川盆地沉积层中间薄两边厚的特点;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地区多为套滑脱层构造,其浅层S波速度表现为低速异常。最后讨论了2010年以来重庆5次显著地震的孕震环境:川东滑脱构造地区的垫江MS4.4地震和石柱MS4.5地震与该区明显的低速异常有关;荣昌MS4.7和MS4.8地震的震源区无明显的高低速特征,可能与注水相关;武隆MS5.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交界部位的有利于积累应变的高速体一侧。   相似文献   
34.
从公式推导、 不同模型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等3个方面, 系统研究了P波速度vPP对接收函数H(地壳厚度)-k(波速比)叠加搜索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vPP的变化与H正相关, 与k负相关; 且地壳模型越复杂, vPP对H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5.
36.
选用我国西藏及其周边地区测震台网35个台站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14年10月7日云南普洱MS6.1地震的波形资料,分析了垂直向分量初至P波的幅度特征.结果表明:在震中距处于5°-18°之间的P波初动幅度相对较小,存在“影区”特征,推测该“影区”是由青藏高原下方岩石层内低速层所引起的;通过试错法,多次对比不同模型的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的P波初动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形态,最终确定在78 km深处存在一厚度为24 km的低速层,层内速度梯度约为-0.05/s.   相似文献   
37.
沈旭章  梅秀苹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1):57-60,103,107
尝试利用多台定点地倾斜形变资料构建形变场时空动态演化图形的方法,对中国大陆47个定点形变台水管倾斜仪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构建了地倾斜形变场时空演化分布图像.以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水管倾斜资料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地震前后较多台站水管倾斜仪的日均值都出现了趋势上的较大变化,东西向日均值、南北向日均值和南北向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变化,而东西向M2波的潮汐因子没有出现较明显的变化.随着定点形变台站的建设和资料的积累,该方法可以构建每月或者每周形变场的变化,有望用于地震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38.
39.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莫霍面形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地震学报》2020,42(2):135-150
基于不同莫霍面模型的全波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分析对比了不同形态莫霍面在不同频率上的接收函数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当莫霍面的形态复杂时,高频接收函数上P?S转换波和多次波会出现多峰值特征。之后对不同形态莫霍面的模型在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进行了分类总结,据此判别实际观测资料所表征的莫霍面性质。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台(GTA)地震台为例,分析了该台站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结果表明,该台站下方莫霍面总体为遵循同一变化规律的速度过渡带,但在沿龙首山断裂方向附近速度变化不同于主要变化方式。基于此,通过对观测结构进行拟合构建了该台站下方地壳及莫霍面模型,并结合地质学和岩石学等方面的结果对这种莫霍面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推断此种莫霍面是由于多种构造因素以及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引起地区壳幔物质的分异与交换所导致。   相似文献   
40.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邻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区,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震群中ML3.0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据此推断,乳山震群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小范围内的物质的不均匀性导致上地壳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