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2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31.
利用1961—2019年中国2407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在判别华南、长江、黄淮和华北4个区域持续高温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各区域持续高温过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跨越季节最长,从5月中旬至10月初均可能出现;华南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其增长率最高(3.3 d·(10 a)-1)。长江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持续性强,气候平均年累积日数最多,但通常出现区域持续高温过程最迟;长江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线性增长趋势。黄淮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的线性增长趋势不明显,但黄淮区域历史上仅有的4次非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均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气候平均年累积日数少、结束早;华北区域性持续高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线性增长相关系数仅次于华南。长江和华南两区域持续高温指数的相对强弱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61—1978年长江明显强于华南,1979—2019年则为华南略强于长江。  相似文献   
32.
热带气旋"黄蜂"登陆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应用了高分辨率的卫星TRMM资料以及多种类资料的同化资料对登陆广东吴川的强热带风暴"黄蜂"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登陆前阶段和登陆阶段"黄蜂"风场的不对称性、降水分布、热力结构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北方干冷气流和南方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对"黄蜂"增强和减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黄蜂"在风速分布、降水分布、对流活动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在登陆前阶段"黄蜂"经历了一次强对流云团发展为螺旋云带的过程,降水增加;"黄蜂"登陆阶段,对流迅速减弱,降水明显减少.登陆前阶段的发展与北方小股干冷气流从中层进入,影响了"黄蜂"内部的热力结构,其位势不稳定得到加强有关;登陆阶段,北方干冷气流进入"黄蜂"内部低层以及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减弱,导致"黄蜂"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33.
登陆华南热带气旋过程降水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首先利用1990~1999年台风年鉴上的过程降水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过程明显降水(≥50mm)相对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分布有五种类型,并研究了降水分布型与热带气旋活动特征之间的关系;另外,利用卫星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将热带气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它在海洋和陆地上的降水分布和演变特征,弥补了以往对热带气旋降水的研究只局限于陆地降水的不足.本工作试图为过程降水分布的动力释用预报提供一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34.
广东前汛期暴雨水汽输送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9—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DOE第二套分析资料,分析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暴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其异常特征,诊断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异常随赤道MJO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多年气候平均场来看,广东前汛期(4—6月)水汽输送来源主要有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向华南输送(即西南支输送)、源于热带西太平洋随副热带高压边缘气流经南海地区向北输送(即东南支输送)和源于青藏高原西南侧伴随南支西风气流的向东输送(即西支输送)。广东前汛期降水异常变化的水汽输送异常来源与气候平均来源有所不同,前汛期暴雨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是东南支、西支输送的输送异常以及源于我国中低纬度地区随偏北异常气流向南的水汽输送(简称北支输送)异常这三方面,其中北支输送异常主要加强广东区域的水汽通量辐合。暴雨水汽输送异常存在月际变化,西支和北支输送异常是4月、5月、6月暴雨的共同点,另外,5月暴雨还包括西南支、东南支输送异常,6月暴雨则包括东南支输送异常。各月持续性暴雨(持续3 d或以上的暴雨)与非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异常有所不同,4、5、6月东南支水汽输送异常,持续性暴雨比非持续性暴雨明显偏强。6月广东持续性暴雨的西南支水汽输送异常随MJO活动产生一定的变化,在MJO第4、5、6、7位相(8、1、2、3位相),西南支水汽向华南输送偏强(弱)。赤道MJO活动影响西南支水汽输送强度的物理过程,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经向热力对比来影响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强弱变化,从而使该支气流流向华南的水汽输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5.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sistent drought ev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analyzed using 45-year(1961-2005) and 86-station observ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of Guangdong,and the causes of drought events are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ngles(e.g.,atmospheric circulation,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basis of global coverage datase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elements.It is found that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ersistent drought ev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once every 26 months on average,and autumn-winter or winter-spring persistent drought events take up the majority.The persistent drought events possess large scal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While the 1960s is the most frequent and strongest decade of drought event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the occurrence is more frequent and the intensity is stronger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2001-2005).This reflects the response of regional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in Guangdong to global climatic change.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ea surface temperature,etc,appear to have different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when drought events happen in different season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some good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drought forecast,especially for the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ic model products.  相似文献   
36.
6月广东持续性暴雨过程概念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利用1979—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DOE 第二套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过程回报检验等步骤,从中高纬度环流型、区域动力上升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三方面,确定广东6月持续性暴雨信号并进行量化表征,建立了广东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概念模型。从30次历史持续性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有28次过程符合概念模型。通过2012年6月21—24日持续性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概念模型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根据概念模型结合模式预报产品,将可进行中期和延伸期预报。另外,中高纬度环流型有一定持续性,通常提前1~4天出现异常信号,这对短期天气预报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Using 1975-1993 (with 1978 missing) data of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activity of the summer monsoon there are studied. As is shown in the result,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much stronger in the period of summer monsoon than in that of winter monsoon and the summer monsoon there usually begins to set up in a negative phase of the first significant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for the early summer. 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circulation for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Sea is embodied as north-south fluctuations of the ITCZ and east-west shifts of western ridge point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uggesting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the active and break (deca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In the meantime. the work illustrates how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superimpos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so that the summer inonsoon cov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st, intensification of the 2nd and 3rd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and decay of the 4th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38.
郑彬  谷德军  林爱兰  陈静  屈静玄  朱泳 《气象》2023,49(12):1468-1480
通常La Ni?a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但是2021年La Ni?a背景下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6候爆发,较常年偏迟。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热带海温异常(SSTA)和季节内振荡(ISO)北传的角度来分析202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的原因。结果表明La Ni?a确实使春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减弱,特别是4月之前;但是由于热带印度洋海温在冬春季持续偏暖的背景下抵消了La Ni?a的影响,特别是在5月,La Ni?a的影响小于热带印度洋的作用,导致5月西太副高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此外,受La Ni?a影响,4月西太副高偏弱,南海地区背景正压南风偏弱,不利于南海地区赤道ISO的北传,这与气候态正好相反;随着热带印度洋SSTA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西太副高逐渐加强,直到5月下旬,背景正压经向南风才扩展到10°N以南地区,导致2021年南海地区赤道ISO北传偏迟,这也是202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的一个重要原因。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SSTA通过“竞争”共同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产生影响,因此关注二者在冬春季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9.
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果表明,广东暴雨新指标避免了原指标定义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和需要人工操作等问题,并且得到的广东暴雨日数及暴雨累积雨量的年际变化更能反映广东的旱涝情况.51a平均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在4、5、6月分别占10%、29%和61%,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5月,而60年代前中期、90年代至2011年持续性暴雨则主要在6月出现,这种年代际变化是由东亚地区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除了过去所认识的“三脊两槽”和“两脊一槽”两种类型天气形势外,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500hPa中高纬度环流还有一种“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称为Ⅲ型),Ⅲ型主要出现于6月,占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22%,因此,这种环流类型的补充提出,将减少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漏报现象.由于气候背景场各月有所不同,无论是三脊二槽型还是二脊一槽型,各区域槽(或脊)的相对强弱和形态也随月份有所不同,例如二脊一槽型,东北亚地区高压脊4、5、6月逐月加强向北扩展,贝加尔湖槽区逐月变宽,中低纬度阿拉伯海以东槽逐月向西移动,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月加强.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随月份发生变化,4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水汽来源贡献最大,5月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水汽都有贡献,而6月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所有类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说明动力辐合作用和水汽来源是暴雨的必备条件,持续性暴雨是各类中高纬度环流型的稳定维持与来源于热带的水汽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