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利用山东区域台网记录到的120余次地震的资料,450余组??波的振幅数据,利用震级公式:M_L=logAμ+R(△),分别计算出??波的震级,经过统计计算得出:在60-170km的震中距范围内垂直向M_s11比M_s~-大0.28,两水平向的算术平均值M_s11比M_s~-大0.3,三个分向的算术平均值M_s11比M_s~-大0.28.  相似文献   
32.
菏泽地区是一个“重复地震区”。1937年8月1日发生7.0级地震和6(3/4)级地震,1948年5月发生了5.5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又发生了5.9级地震。这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10公里左右。对这样一个“重复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利用距菏泽震区100公里左右的梁山、嘉祥两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反射波震相和其它台站记录到的某些震相,得到本区地壳厚度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33.
渤海海域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怀存  林趾祥 《地震》1995,(3):269-274
通过对渤海海域历史地震及近代地震活动详细分析,认为核区已出现多项中期地震活动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前给出的趋势异常,即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和苏门答腊—中蒙交界地区M≥7.7级地震震中南北往返迁移等。文中根据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特点,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自2001年至今形成的M≥7.7级地震活动组结束。但是,中国大陆未来3年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鉴于特定区内的地震活动特点,文中指出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可能是华北地区未来发生大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35.
印度洋8.7级地震及对未来地震趋势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8.7级大震前7级地震的分析,指出8.7级大地震前存在两支7级地震条带。文中对两支7级地震条带进行时空分析,得出汤加群岛-印度尼西亚7级地震带由东向西逐渐迁移的特点。在本文的讨论中,针对中蒙交界-苏门答腊M≥7.7级地震南北对迁的特点,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6.
山东地区近震地震波速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山东台网及邻省部分台站记录到的发生在本区的96个地震,得到以下结果: 1、由96个地震的直达波速度和震源深度分布得出山东地区地壳内具有多层构造的特征。直达波平均传播速度为:V_p=6.18公里/秒,V_s=3.6公里/秒。 2、根据反射波P_(11)、S_(Pn)引折射波P_n、S_(Sn)的资枓,取单层地壳模型得到反射波和折射波的速度为:V_(p11)=6.43公里/秒,V_(S11)=3.72公里/秒,V_(pn)=8.02公里/秒。利用反射波和折射波资料,得到山东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6.0公里。通过对折射波进行单点计算,得出鲁西和鲁中部地区地壳厚度大,而沂沭带和沿海区地壳厚度相对较薄。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选用了37个地震资料,得出昌乐地震台附近的平均地壳厚度为:H=37.3km,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6.20km/s,(?)=3.58km/s;反射波的传播速度 V_(p11)=6.39km/s,V_(s11)=3.74km/s;首波速度:V_(pn)=8.04km/s;该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值:K=1.73,平均虚波速度:(?)=8.45km/s。根据昌乐地震台记录地震尾波衰减特点,估算了22个地震的平均 Q 值为371。并初步讨论了该区的介质状况。  相似文献   
38.
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怀存  王保平 《地震学报》1990,12(4):448-455
本工作利用鲁中南台网的记录资料。台站分布在北纬34.5°—37°,东经115°—119°5。该台网所使用的仪器均为64型、65型和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仪器放大倍数在3万—16万倍,仅有个别台站的仪器放大倍数较低(4千倍)。该台网有20个台站组成,平均台距约55km。在资料选取方面,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影响。本文选用了7个构造地震(表1中1—7号)和4个塌陷地震(8—11号),其震级在ML=2.6—3.4之间,震中位置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4.5°—35°,东经117°—117°40′范围内。仅有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较分散(表1中的编号3)。震中位置采用和达、高桥、石川  相似文献   
39.
本文详细研究了1986年5月25、26日发生在山东省荣成地区的震群序列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得出,荣成震群具有频度高、能量低、震源位置集中、频度衰减快等特点。并计算了(?)、(?)波振幅比。利用(?)波尾波估计了七个地震的平均Q值为96。初步认为荣成震群是一次频发性震群,不是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40.
本文根据地震仪器的性能(Ⅴ)和本区近十几年来的地震资料,对鲁中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讨论。其结果为:1970年—1975年鲁中南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9;1976年—1986年该台网控制的震级下限为M_L1.6.另外根据古登堡经验公式:LgN=a—bM对发生在本区的M_L≥1.5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M_L≥1.5地震的累积频次的估计值。得出1970年—1975年地震的漏记率为26.1%,1976年—1988年地震的漏记率为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