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正>锰矿是我国的重要矿种,主要有锰氧化物和锰碳酸盐两种类型的矿石,矿集区的形成通常经历了锰元素富集-锰氧化物富集和锰碳酸盐(菱锰矿)富集这三个阶段。(Du et al.,2013)。而表生红土型风化壳和次生锰矿中常含有丰富的表生钾锰矿物,包括隐钾锰矿、锰钡矿、硬锰矿、锰铅矿和钙锰矿等,  相似文献   
32.
本文分析了三个产生强对流天气冷涡过程的卫星云图.冷涡云系的结构可归纳为单纯的冷涡结构和具有锢囚气旋结构两类.利用诊断分析对冷涡云系中各个组成部分,即涡旋云区、不稳定云区、正涡度平流云区、冷涡云区及暖锋云区与有关物理量的配置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
GPS资料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杨红梅  徐宝祥 《气象科技》2000,28(4):32-34,37
1998年5月5日至6月26日华南暴雨试验期间,在汕头和阳江分别安装了地面GPS接收机,用GPS信号反演气柱水汽总量。GPS反演结果与常规无线电探空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使用GPS资料可以提高了解水汽分布的时空分辨率,对监测与雷暴发展有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消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4.
紫木凼金矿床是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区一个重要的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尚不明确.对紫木凼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和赋矿围岩进行了S、C、O、Pb和Sr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3.49‰~17.91‰(主要为-0.99‰~3.58‰),赋矿围岩的δ34S值为-26.23‰~-19.63‰,矿床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岩浆,部分来源于赋矿地层中成矿前黄铁矿.热液期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分别为-9.10‰~0.59‰和15.65‰~23.82‰,与赋矿围岩、区域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成矿流体的碳、氧部分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部分可能来源于岩浆.矿石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064~18.973、15.585~15.670和38.219~39.054,赋矿围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36~18.650、15.574~15.656和38.423~38.812,矿石铅的来源较复杂,赋矿地层和岩浆可能都为其提供了部分铅.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87Sr/86Sr)i比值为0.707 26~0.708 11,赋矿围岩的(87Sr/86Sr)i比值为0.707 28~0.707 31,成矿流体中的锶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紫木凼金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床深部隐伏岩浆岩,部分来自二叠系-三叠系赋矿地层.   相似文献   
35.
在对比已有相关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粉末压片-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氯元素的分析方法.采用岩石、沉积物和土壤等78种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作为校准系列建立校准曲线;利用经验系数法进行基体效应校正,利用含量校正法进行谱线重叠干扰校正;总结了地球化学样品中氯元素测定值随测定次数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氯的检出限为7.95μg/g;分析3种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12次,得到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采用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验证方法准确度,测定值与标准物质认定值相吻合,测定平均值与标准物质认定值的对数差值的绝对值(?lgω)均小于或等于0.02,满足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6.
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地表沉降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9景降轨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和短基线集技术提取了西安市主城区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的时序形变信息和沉降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城区在监测期间的最大沉降速率约为-150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约为-125 mm.在监测期间西安市主城区共形成4个显著的沉降中心,分别是鱼化寨沉降中心、电子城沉降中心、三爻村沉降中心以及西等驾坡村沉降中心,其中鱼化寨中心沉降最为严重.短基线集监测结果对比同期水准监测数据,两者结果一致性良好,两者最大残差值为5.51 mm,最小残差值为0.02 mm,均方根误差为3.22 mm,由此验证了本文短基线集形变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7.
报道了扬子克拉通峡东地区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含碳黑色泥质岩的Re-O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 并对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性质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 (1)峡东地区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细粒碎屑沉积岩Os同位素初始比值呈规律变化, 且具高Os同位素初始比值的层位与前人研究中发现的C同位素负漂移地层相对应; (2)南沱组冰碛岩具高放射成因Os同位素组成特征, 而其上覆盖帽碳酸盐岩为低放射成因Os同位素比值, 向上地层Os同位素初始比值表现为局部波动、总体增高的演化趋势; (3)微量元素U/Th比值与δU值指示莲沱组砂岩与南沱组冰碛岩具氧化环境的特征, 而陡山沱组、灯影组以及水井沱组底部黑色泥质岩则形成于相对还原环境; (4)Y/Ho比值和δCe值的负相关性特征指示部分地层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液物质参与, 应为导致剖面上部分层位出现低放射性成因Os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Os同位素比值和深海的脉冲式演化以及古生物群的产出之间很好的对应关系为探讨大陆风化与大气和海洋中氧气含量增加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南沱组冰碛岩Os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暗示其并非形成于完全冰封的地球表面环境, 而是存在较强的大陆岩石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38.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通过在生态环境和生物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已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概述了重金属元素在地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的聚积形态,以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针对以往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在研项目特点,重点提出了土壤和茶叶中铅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技术.综述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今后研究重金属污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39.
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测试技术作为一项成熟方法和常规示踪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考古学等研究中,但该测试技术至今并未开展相应的计量比对工作。为评价各实验室Sr同位素比值检测水平和能力,本文组织开展了地质样品Sr同位素比值测定专项计量比对活动。通过对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各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结果表明:参比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满意率为85.7%,仅一个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不满意,参比实验室整体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良好,但仍然需要重视高Rb/Sr比值样品分离有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0.
铜山岭铜多金属矿床是湘南W、Sn、Pb、Zn、Cu多金属矿集区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其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石矿物进行了S、Pb、C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硫化物的δ34 S值变化范围为-1.9‰~5.7‰,平均值为2.6‰,硫主要来源于硫同位素组成均一化的岩浆。硫化物硫同位素平衡温度表明,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为134~339℃。矿石铅的206 Pb/204 Pb、207 Pb/204 Pb、208 Pb/204 Pb比值分别为18.256~18.856、15.726~15.877、38.352~39.430;岩体岩石铅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17~18.805、15.721~15.786、38.923~39.073;两者铅同位素组成相同,都主要为上地壳铅,是由同一岩浆体系分异形成,可能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不同类型岩石、方解石矿物的δ13 CPDB值为-9.88‰~1.32‰,δ18 OSMOW值为11.67‰~17.68‰,从矽卡岩矿体到距岩体稍远的围岩地层,方解石矿物的δ13 CPDB、δ18 OSMOW值逐渐增大,成矿流体中的碳早期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在成矿过程中有部分碳酸盐岩地层碳的加入。铜山岭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赋矿地层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作用不显著,仅提供了少量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