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段典型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取得了石板滩段主体沉积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台缘缓斜坡的较多证据,并首次发现了该段地层中保存的十分完整的诸如丘(洼)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冲刷-充填构造、渠铸型构造在内的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通过对沉积特征、风暴序列的分析认为石板滩段沉积是受风暴作用改造的产物,其主体沉积背景属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附近的受周期性风暴影响的台地边缘-台缘缓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32.
黄陵穹隆东、西两翼上三叠统的精细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采自于鄂西巴东县上三叠统沙镇溪组新层型剖面3种楔羽叶植物化石,即Sphenozamites marioni Counillon,Sph.fenshuilingensis Meng和Sph.cf.changi Sze。在分析秭归盆地上/中三叠系接触界面特征和化石组合带的基础上,指出盆地西缘上三叠统与下伏中三叠统为连续沉积,而东缘则呈假整合接触。依据黄陵穹隆东、西翼上三叠统的岩性特征、动植物化石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提出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王龙滩组和九里岗组可分别与秭归盆地沙镇溪组上部和中下部进行精细对比。  相似文献   
33.
长江三峡地区新世一乐平世沉积可以分为南型和北型。北型该期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阳新世晚期的王坡组为粘土岩夹灰岩或硅质灰岩扁豆体,产Yabenia带及有孔虫,其上覆的昊家坪组产Clarkina Leveni,C,liangshanensis等,阳新统与乐平统的分界置于Yabenia带的顶和含C,Leveni(可能人C,dukouensis带)的吴家坪组底。南型从阳世晚期至乐平世主要为硅质岩、硅质灰岩,夹含煤碎屑岩,在吴家坪组的底部含牙形石C,dukouensis带和C,leveni带,该区阳新统与乐平统的分界置于C,dukouens带泥质灰岩(腕足类富集层)的底,下伏的煤系地层时代为阳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湘东南坳陷西南部地区深部构造特征,以及泥盆系—二叠系主要页岩气层系的分布、岩性等特征,以袁家向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视电阻率拟断面、阻抗相位分析及二维连续介质反演,结合研究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大致查明了剖面上主要断裂的位置、性质及发育特征,圈定了主要地质层系(电性层)的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系。研究成果表明:袁家向斜内部的断裂以SN向、NE向和NW向断裂为主,在剖面上多表现为铲式或坡坪式的构造样式;二叠系龙潭组发育优质含气性煤层,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泥盆系棋梓桥组下段低阻页岩连续且厚度大,可作为有利勘探页岩层系。  相似文献   
35.
鄂西香溪组植物化石的新发现及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发现于鄂西香溪组的两种植物化石Ctenozamites sarrani Zeiller和Eboracia lobifolia(Phillips)。香溪组下部Todites prinjceps-Czeklanowskia植物组合和上部Coniopteris murrayana-Ptilophyllum植物组合虽都以真蕨类Coniopteris和双扇蕨科植物为特色,但下组合银杏类很多,苏铁类却较少,而上组合苏铁类则很发达,尤其是Otozamites hiangchiensis,O.mixomorphus,Ptilo-phyllum contiguum等未在下组合中出现,银杏类亦相对较少,上,下植物组合的这种差异明显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同时,依据上组合含Ctenozamites sarrani和Thaumatopteris等分子和它们尚未在中侏罗世发现,提出香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36.
刘安  欧文佳  危凯  李芳  李旭兵 《地质学报》2017,91(8):1848-1859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源岩非常接近,因此大坪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是寒武系牛蹄塘组斜坡相区和盆地相区烃源岩。古油藏裂隙石英脉/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拉曼光谱成分指示了中侏罗世以来古油藏裂缝形成、油气充注、以及因大气水下渗遭受破坏的过程。分析认为大坪古油藏北侧桑植—石门复向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埋深近4km,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滑脱带上下岩性差异会造成灯影组裂隙发育,对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成次生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