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岩土质边坡是一种自然地质体,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模糊分析是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法,构建了二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类归纳,并根据不同的稳定状态,将边坡划分为5个等级,再结合某水电站右岸泄洪洞出口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实际问题,利用梯形函数构建了与该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因素的隶属函数、运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最终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2.
对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和GAMIT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用这两种后处理软件来处理长度大于1 000km的基线,对各种软件解算的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得出两种软件在数据处理方法、精度、解算准确度等方面的差别,并对其使用条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3.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 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浚  张衡  张文辉  段心标  刘伟 《地震》2013,33(4):84-96
微地震监测技术涉及近震分析的定位和地壳结构成像, 微地震监测各种定位方法要构造不同目标函数, 地震定位问题的实质是求目标函数的极小值。 全局定位邻近算法(NA)具有不依赖于模型初始值选择, 不会收敛于局部极小值, 比传统线性近似方法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地震数据的震相分析, 走时拾取反演可以获得地震影响区的地震波速度结构,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 气田勘探开发, 以及页岩气开发中; 矿山开采中矿震、 岩爆, 煤与瓦斯突出, 承压水突水预测; 水利工程建设坝址、 边坡稳定性和天然滑坡监测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35.
基于平均导数方法的声波方程频率域高阶正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阐明了基于旋转坐标系的频率域正演算法只能适用于相同横纵向空间采样间隔的局限性,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基于平均导数方法(average-derivative method,简称ADM)的25点有限差分格式来实现声波方程频率域高精度正演.这种基于平均导数方法的算法将声波频率域方程中空间导数项的差分近似表示为正交方向上5个网格点的加权平均形式,能适用于不同的横纵向空间采样间隔,因此能作为四阶声波频率域正演的一种统一格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通过优化方法求取空间导数项和加速度项的加权优化系数,从而使数值频散达到极小化,每个波长所需要的网格点数在1%的误差范围内仅为2.78个网格点数.本文通过引入完全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简称PML)吸收边界条件,有效地消除了人工边界反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本文25点ADM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6.
针对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碎屑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以探究其物质来源以及构造背景。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为一套碎屑岩,三角洲相沉积。碎屑岩主量元素中w(TFe2O3)为3.46%~11.23%,w(MgO)为2%~7.98%,w(TiO2)为1.51%~2.62%。微量元素中亲铁镁矿物元素w(Cr)为66×10^-6~426×10^-6,w(Co)为18.8×10^-6~30.6×10^-6,w(Sc)为16.9×10^-6~23.7×10^-6。REE分布模式和Al2O3/TiO2比值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较为相似,指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于晚二叠世的峨眉山高钛玄武岩。样品的成分异变指数(ICV)值为0.95~3.49,普遍大于1,暗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大部分未经历过风化-沉积成岩的过程,为第一次循环碎屑。飞仙关组碎屑岩CIA值为60.49~72.44,反映了飞仙关组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温暖、湿润环境下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同时碎屑岩中的TFe2O3+MgO,TiO2,Al2O3/SiO2地球化学指标最接近大洋岛弧特征值,Th-Co-Zr/10,La-Th-Sc,Th-Sc-Zr/10图解亦指示着飞仙关组的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大洋岛弧的构造环境中。结合飞仙关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晚二叠世时期在大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溢流而出,而后隆升,为飞仙关组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同时,随着飞仙关组的不断沉积,亦逐渐有其他物源混入。  相似文献   
37.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关联经济物种,探究二者栖息地变动的关联性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3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构建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并利用2021年的渔业数据进行验证。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不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分析二者在不同ENSO事件下最适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和同步性。结果表明:在不同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适宜生境面积(高于15%)均高于日本鲭适宜生境面积(低于6%);但远东拟沙丁鱼在拉尼娜事件下最适栖息地面积增长率高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0.197,后者增长率为0.123,相反,日本鲭在拉尼娜事件下增长率低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1.114,后者增长率为2.082;当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分布位置接近时,会促进二者栖...  相似文献   
38.
传统的单机判读服务系统,存在着判读标准不一、功能单一、插件依赖性高、系统集成性差等问题。在全面分析各类地理空间目标要素构成、地图表示方法和系统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对典型判读特征进行了归纳,完成了目标的分类、特征数据库的建立、平台总体架构的设计。基于HTML5和Web GL技术,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多源、多尺度、多分辨率地理空间目标的三维判读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了面向地理空间目标的判读、检索、三维显示及测试评定于一体的实用判读训练系统,为地理空间目标的网络判读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9.
张衡 《天文学进展》1999,17(1):44-57
对于耀斑热和非热本质的观测证认,涉及对耀斑的粒子加速,能量传输,耀斑区能态学等一系列有关耀斑理论的重大问题的认识,Yohkoh卫星的发射和取得的观测研究成果,使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Yohkoh卫星的观测得到了有关耀斑脉冲相的热和非热现象的重要研究结果,(1)证实了耀斑脉冲相双(足)源结构是较高能段(≥30keV)硬X射线(HXR)发射的一般特征,且脉冲相双足源的非热特征也基本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40.
1989年3月17日太阳射电毫秒尖峰辐射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媛  张衡 《天体物理学报》1992,12(2):177-1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