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利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气象观测站1951-01—2007-02连续、可靠的地面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日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盘县年及各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县半个多世纪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冬暖夏热或冬冷夏凉的典型气候特征,同时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近10 a盘县气温升高趋势更加突出,暖冬气候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2.
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是目前现势性较好的免费SAR数据,且因其6天的重访周期,非常适合In SAR地表形变监测。本文以西安市城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数据和短基线集干涉(SBAS-In SAR)技术的时序地表沉降监测方法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详细的数据处理流程,利用已有研究资料佐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监测表明:2015—2016年,绝大部分区域地表形变速率位于[-33~30]mm/a区间内,228 d监测期内累积沉降量最大约75 mm,发生在目前西安最大沉降中心鱼化寨;相比20世纪末,沉降强度大幅减弱,沉降严重区域由西安市东郊向南郊转移,且沉降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33.
现选取四川天府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结合坡度和高程信息以及景观格局指数、水源涵养指数,对天府新区生态资源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府新区资源地带性分布特征明显,植被在各高程带上呈正态分布;新区东部龙泉山地区植被覆盖度高,水源涵养功能强,生态系统稳健;北部城区植被覆盖度低,水源涵养功能差,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相似文献   
34.
根据六盘水市1960—2010年50 a降水资料,针对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发生干旱天气,应用皮尔森I型(耿贝尔)分布等统计方法和《干旱评估标准》,发现2010年六盘水市发生的秋、冬、春连续干旱达到严重干旱以上等级,南部地区达到特大干旱等级,为80 a一遇干旱;更为严重的是,六盘水市50 a来呈现9月—次年4月降水减少,秋、冬、春连续干旱加重的趋势,并且从1985年开始,秋、冬、春连续干旱发生的频率高于1985年以前等特征。  相似文献   
35.
利用1971—2005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六枝、盘县、水城)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六盘水市的雷暴变化规律及各种天气形势对六盘水市雷暴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5 a六盘水市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全市出现雷暴日数盘县较多,水城次之,六枝最少,雷暴最频发月为7月,雷暴日数以西方最多,东方最小;六盘水雷暴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或低层切变常配合冷锋、准静止锋、西南涡、西太平洋副高。  相似文献   
36.
气象科技服务已发展成为我市气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三个气象”的服务理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六盘水市气象科技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更加深化。本文从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六盘水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树立危机意识,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六盘水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西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ECWMF数值预报产品等,对2006年6月2到3日出现在西南地区的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来自于孟加拉湾的水汽不断向西南地区上空输送;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不稳定能量不断积累等有利于暴雨的产生。ECWMF数值预报对高空槽、低空切变的发展以及低层温度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对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提出了一种区域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遥感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提取成渝经济区城市范围,并分析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同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指标,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区城市面积由1994年的2 074km2增长到2015年的4 391 km2,年均增长率为3.64%,且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略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2)城市内的NPP均值远低于非城市区域,且近年来二者间的差异逐渐增大,成渝经济区快速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植被NPP,特别是对城市内部的植被NPP影响较大;(3)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导致成渝经济区城市内植被NPP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贵州冬季电线积冰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百炼  吴战平  张艳梅  曹双和 《气象》2014,40(3):355-363
利用气象部门长期电线积冰观测和电力部门线路覆冰调查资料,对贵州冬季电线积冰的分布、类型特征与气象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贵州电线积冰的形成机理和天气成因,主要结论:(1)贵州电线积冰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具有雨凇、雾凇、雪凇(湿雪)三种基本类型外,还有雨雾混合凇、雨雪混合凇(雪凝)两种混合冻结类型;贵州电线积冰以危售最大的雨凇冰为主,混合冻结在贵州省分布十分普遍,这也是造成2008年贵州电网严重冰害的重要原因;(2)持续低温阴雨的凝冻大气是贵州电线积冰总的天气成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冻雨但不局限于冻雨,此外还包括冻毛雨、雨夹雪、湿雪和过冷雾等多种天气现象,持续的凝冻天气过程往往有多种天气现象同时或交替出现,从而导致严重的覆冰灾害;(3)贵州电线积冰总体上属于较高环境温度下的低风速湿物理过程积冰,当地面气温持续降到0℃以下,出现降雨或浓雾是电线积冰开始与增长的关键气象条件,而最高温度上升到0℃以上是判断积冰转入消融的临界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40.
该文采用2007—2016年贵州84县(市)站的10 min平均风数据,针对中国气象局预报员预报技能竞赛方案中对风场要素的考试要求,分别从各季度和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省84县(市)站的08—08时日最大风的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果:(1)日最大风力各季平均以2~3级风为主,主导风春、秋季与贵州西部准静止锋的风场分布相似,夏季为偏南风,而冬季为东北风。(2)全省只有少数站点发生过6级及以上的大风,且几乎都发生在非暴雨过程中。除了冬季以外,大部分站点无静风出现,暴雨过程中静风更少发生;(3)暴雨过程中的平均日最大风力等级与季平均基本一致,冷锋低槽型暴雨的主导风向与相应季节的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