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2000-2011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MODIS-NDVI 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植被均呈增加趋势,而澜沧江源区植被呈下降趋势。(2)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NDVI频度呈现“双峰”结构。(3) 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64.06%和35.94%,且表现为源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空间格局。(4)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反向特征显著,植被变化由改善趋势转为退化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的北部,而由退化趋势转为改善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源区。(5) 三江源区植被对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响应存在时滞现象,而对气温的响应不存在时滞现象。(6)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32.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相似文献   
33.
密山地电场数据小波包去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9年11月21日密山市知一镇地震发生当天密山地电场数据,采用小波包阈值去噪算法,对地电场数据进行去噪研究,还原地震发生后地电场数据变化信息,并结合去噪效果及误差分析结果,选出适合密山地电场数据去噪的最优小波函数。  相似文献   
34.
利用贵阳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贵阳市9个环境监测站点2013—2014年1—12月PM2.5浓度逐时资料,对2013—2014年贵阳市其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结合同时段贵阳市逐时降水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探讨降水对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贵阳市PM2.5年均浓度约为33~55μg/m3,秋冬季及初春逐月污染浓度高,夏季低,PM2.5浓度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值结构,早晚高峰期污染浓度都较高;有降水时的年均浓度比无降水时低近2成,雨日PM2.5浓度均低于非雨日,在有降水日,尤其在夜间及上午时段的PM2.5浓度降低较明显,与贵阳市多夜雨的降水特征相关联;与不足1mm的轻微降水相比,大于1mm的较强降水对PM2.5的清除和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5.
铜仁地区滑坡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铜仁地区2010—2014年以来61起滑坡事件对应的区域气象站以及气象台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滑坡发生前后的降水类型,建立了不同时效的有效雨量和激发雨量组合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滑坡前期3天累积雨量与滑坡暴发当日3h最大雨量组合预报模型的准确率最大,空报率最小,滑坡暴发当日24h雨量与滑坡暴发当日3h最大雨量组合预报模型的准确率次之,并分别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判断滑坡是否发生的判别曲线,根据判别曲线和24h及3h降水预报,可以制作铜仁地区的滑坡预报。  相似文献   
36.
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逐日、逐时降水量资料,以暴雨过程中持续天数、累积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4个评价指标为基础,得到年雨涝指数和最大降水量阈值,再结合地形、水系及地质灾害等影响,对贵州省雨涝危险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年雨涝指数为中等以上的等级,其中安顺市大部、黔西南州东部达到极强;(2)雨涝危险性程度具有西南部和东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点,高危险性等级虽然占比小,但分布较为集中连片,易产生区域性影响;(3)针对不同时间长度,不同重现期的可能最大降水量阈值进行了分析,对预警服务及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近日,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召开首次土地评估行业工作会议,各县(分)局土地评估所长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8.
说起贵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流传甚广的谚语:“天无三日晴”。此说最早见于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中贵州的情况:“又多雾、雨,十二时天地阴忽,间三五日一晴霁耳。然方晴倏雨,又不可期。故土人每出必披毡衫,背蓑笠。笠以备雨也。谚云‘天无三日晴’”。从文字中可看出,王士性在贵州旅游期间,  相似文献   
39.
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在贵州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贵州省8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日气候标准值和1980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1日制定实施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在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划分和当年气候季节划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可以明显分为无夏区、无冬区和四季分明区,无夏区主要集中在省西部地区,无冬区主要集中在省西南部边缘;常年春季和夏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南部边缘,然后逐渐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入季,秋季和冬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北部,随后逐渐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入季;1981~2013年逐年气候季节划分结果表明春、夏、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但春、夏入季日期整体略偏早,秋季入季日期不服从正态分布,异常偏早概率较大;通过对逐年入季日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分析发现,贵州地区季节交替期间气温起伏较大,季节内气温变化规律不稳定,且"标准"中对逐年入季日期判断条件中没有限定起始日的最早阈值,是该"标准"对贵州地区春、夏、秋入季日期确定偏早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该"标准"对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的划分比较合理,具有可适用性,但对当年春、夏、秋入季日期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完全适用于贵州地区当年气候季节的划分。  相似文献   
40.
汪卫平  杨修群  张东海 《气象》2020,46(5):666-674
基于1954—2017年中国2426个台站的日雨凇资料分析了中国雨凇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特征。中国的雨凇主要出现在新疆和中国的103°E以东地区,主要区域有三个,分别是陕甘宁三省(区)交界、河南—湖北东部、江西—湖南—贵州—云贵川交界,其中第三个区域范围最大、雨凇日数最多,平均每年单站可达5~50 d,海拔3 047 m的峨眉山雨凇日数(128 d)为全国最多。黄河以南的雨凇区域内,海拔1000 m以上站点雨凇日数易多,峨眉山、南岳、威宁、庐山是我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几个站。我国雨凇基本出现在9月至次年5月,最早出现最晚结束的区域在天山山脉、陕甘宁交界、云贵川交界站点。从范围大小、日数上均以江西—湖南—贵州—云贵川交界区域突出,该区域雨凇日数在出现时段内呈主峰型分布,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隆冬季节冷空气最活跃的1月中旬到2月上旬。三个主雨凇区的雨凇开始和结束日期无明显年代际差异,而日雨凇概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1—2016年期间的前26年明显高于后30年。1961—2016年全国雨凇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1990年后除贵州—湖南主雨凇区外,雨凇范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