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307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和武陵运动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基础地质问题依然是地层年代的精确标定。地层年代标定涉及到成矿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构造演化的时限,也直接影响层控矿床找矿中涉及的基础地质问题。在最新的中国地层年表中,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和构造背景解释已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依据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新元古代地层中最新的系列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火山事件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基本特征,对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年代的修正将有利于重新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成矿背景,提供层控矿床基础年代地层资料,为新的矿产资源大调查服务。  相似文献   
32.
对汉江上游进行野外实地详细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尚家河台地前沿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通过粒度、磁化率、吸湿水和烧失量分析表明,黏粒、细粉砂、磁化率、吸湿水和烧失量在古土壤层S0出现高值,在L1、Lt、L0为低值;而粗粉砂、细砂粒和粗砂粒在S0为低值,在L1、Lt、L0为高值。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成壤环境的变化特征,即在古土壤S0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非常强烈;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旱,成壤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33.
比较汉江上游谷地及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强度及常量元素迁移特征,揭示秦岭南北两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成壤强度及其所指示的环境演变特征,两者差异及共性如下:① 两剖面化学组成均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元素组成均一且高度混合,与上部陆地壳(UCC) 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该些证据均指示两区域黄土是来源广泛并经过充分混合的风尘堆积产物。② 据CIA 值可判定MTS 及YHC 剖面均经历了中等风化作用,比较两剖面CIW值、A-CN-K三角图投点特征及元素迁移率知,汉江上游谷地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Ca 及Na 元素的丢失率更高,Al、Na、Mg、Si 等常量元素的迁出率更大。③ 依据Fe、Na迁移率的全剖面变化曲线知,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相同的气候演变阶段,均记录了6000-5000a BP的干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34.
汉江上游郧西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洪水水文学是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通过对汉江上游的深入调查研究,在郧西段基岩峡谷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地层。通过沉积学观察研究,采样分析和与2010年汉江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判定为典型的全新世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通过全新世地层对比和光释光(OSL) 测年,确定其记录了全新世时期3200-2800 a BP的特大古洪水事件。在确定了古洪水洪峰水位和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比降法水文模型推算出该期洪水洪峰流量在48830~51710 m3/s 之间。同时在该断面观测了汉江上游1983 年、2005 年和2010 年洪水洪痕水位,采用相同水文参数和模型,恢复了其洪峰流量,与白河水文站实测流量比较,误差在1.99%~4.21%之间,说明我们对于古洪水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从而将古洪水数据加入洪水频率序列中,建立了万年尺度洪水流量与频率关系。该研究成果为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35.
不同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油气排出-聚集-成藏的地质历史过程,同时结合油气勘探的数学规律来建立油气资源的定量预测模型,以此进行石油资源潜力
评价。具体研究可分为4个步骤:①对研究区进行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并定量研究其排烃强度,确定排烃量;②确定该油气成藏
体系的石油聚集系数,进而确定该成藏体系的石油资源量;③利用石油资源量与最大油藏规模的统计关系,确定研究区的最大油
藏规模;④拟合研究区K 值,确定油藏个数及油藏规模。对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累
积排烃量达到12.50×108t,石油聚集系数为27.64%,其石油资源量总计3.45×108t,K 值拟合结果为1.02,最大油藏规模达到
0.568×108t,预测油藏个数总计337个。评价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具有较好的石油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36.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破坏烃量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晚加里东构造运动造成了志留系油藏的严重破坏.早期成藏规模及后期破坏烃量的大小是关系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体积法,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及原油演化为沥青的恢复系数后,计算了形成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古油藏破坏烃量(86.30×108t).有效沥青砂岩厚度主要采用岩心观察、物性测定、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等方法,通过对沥青砂岩中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大量志留系不同源原油、沥青物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假定原油形成沥青过程中非烃和沥青质不变的原则,获得了原油形成沥青的恢复系数.计算结果更科学和接近实际,比前人计算结果量小,预示志留系具有更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7.
郑州全新世黄土的颗粒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偏光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黄土颗粒形态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用激光粒度仪测量黄土的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郑州地区黄土中颗粒的一般呈次圆状-圆状,具有较高的圆度和球度;矿物组合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但郑州黄土中石英/长石比值和C/F(10 μm)值高于关中黄土;郑州黄土粒度峰值集中在50~80 μm且曲线形态较陡,而关中黄土粒度峰值在20~40 μm且曲线形态较缓。综合分析认为,郑州地区黄土可能来源于孟津以东的黄河冲积扇,应属于近源黄土。  相似文献   
38.
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模拟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近地表土(岩)层,是冻土地区热力动态最活跃的岩层,在冻土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青藏高原地区80个气象观测台站1991-2000年的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出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然后应用斯蒂芬公式分别得到多年冻土区的季节融化深度和季节冻土区的季节冻结深度.  相似文献   
39.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 对岩性油藏的含油性差异、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 这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在东营凹陷145个砂岩透镜体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油藏详细解剖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圈闭形成时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只有围岩(源岩) 进入供烃门限后, 其与砂体界面处的毛管压力差、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力和膨胀力3者之和大于砂体中过剩的水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 即成藏动力大于成藏阻力时, 砂岩透镜体才能成藏.当砂体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自身储集条件3方面均满足一定条件时, 圈闭才具备形成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条件, 并且上述3方面条件越优越, 圈闭含油性就越好.用此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段古含气范围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气藏为深盆气藏。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储集层中有机包裹体的丰度、储集层的热解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演化和生烃演化等特征,探讨了苏里格庙北部盒8段气层的古含气边界的变化情况及天然气的保存条件。认为盒8段气层的分布范围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后期的构造抬升对气水边界的影响并不大,这是因为构造抬升后,气源岩的压力下降,增加了煤系地层中吸附气的脱附能力,为气藏补充足够的气体,从而使得古气水边界的分布与现今的差别不大。地层倾角的大小能影响天然气的富集和保存,地层倾角相对平缓的斜坡部位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是高产气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