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3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3.3"辽宁暴雪及其中尺度系统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和6h一次的全球再分析NCEP资料,对2003年3月1-2日发生在辽宁的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着重分析和讨论了这一过程中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MM5V3.6能够成功地模拟中尺度暴雪的各个要素,由于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加强以及低层正涡度中心的产生和维持,由此产生的垂直方向上水汽凝结是此次暴雪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2.
利用沈阳地区2010年全年大气总消光系数、气体分子吸收系数、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的小时数据,对沈阳地区的大气消光特别是气溶胶消光性质进行了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消光系数和气溶胶散射系数在一天内呈单周期峰谷型分布,05—06时(北京时间,下同)达到峰值,15时达到谷值。大气总消光系数在雪天最大、霾天次之、晴天最小。气溶胶消光系数与粒子数浓度的相关性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3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冷空气和蒙古低压的共同影响,强大的蒙古气旋造成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和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的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的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34.
回顾了关于长距离输送对中国区域本底大气臭氧的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臭氧变化及其区域代表性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来自不同污染源区O3的长距离输送对中国区域O3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歧较大,贡献最显著的源区和受体地区也存在争议;同时,鲜有研究考虑到平流层对对流层的O3贡献,而这部分贡献在前体物排放很少的本底地区非常重要。中国区域各大气本底观测站分别与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具有相同的对流层O3柱浓度最大值月份分布,而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近地面O3区域特征的分析尚未深入开展;鉴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尚未深入揭示形成O3变化区域特征的复杂成因。基于现有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如何利用全球大气化学-环流模式的示踪模拟结果,定量评估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O3对中国本底大气O3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估中国区域6个大气本底站近地面O3季节变化的区域代表性,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5.
利用第5代欧洲中心—汉堡大气环流模式ECHAM5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的GRAPES全球同化与预报模式分别对2010年1月1—6日全球平流层温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相应时段的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对比评估了两个模式对平流层温度的模拟效果,并对较为显著的误差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对于50 h Pa高度上的温度,ECHAM5模式模拟的温度与FNL资料的结果在研究时段内随时间的变化很小,而GRAPES模式模拟的结果在南半球随时间变化显著偏暖。进一步将ECHAM5和GRAPES模式所用的温度初始场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两者的分布形态非常形似,尤其是在南半球地区,大部分差值接近于零。将ECHAM5采用的全球臭氧廓线应用于GRAPES模式中,对比发现南半球平流层异常增温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温度初始场和臭氧廓线的选取不是造成GRAPES模式模拟出现南半球平流层异常增温的主要原因,需要对GRAPES模式中其他动力及物理过程或参数选取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以弄清其在平流层温度模拟中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大气成分观测资料,根据大尺度天气背景,将2010—2012年出现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全部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划分为5种类型:蒙古高压型、变性高压型、蒙古气旋型、弱低压型和江淮气旋型。进一步的边界层物理机制研究表明:江淮气旋型与蒙古高压型污染的区域水平气流辐合、垂直的气流输送、大气层结稳定度都比较相近,只是前者的逆温强度更大。相比以上两种类型,其他三种类型的水平辐合程度相当,但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度和逆温现象要明显偏弱甚至未出现。  相似文献   
37.
选取了2003年8月5~6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 ,利用实际资料和MM 5(v3.6)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 ,主要研究了地形嵌套对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嵌套后 ,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 ,模拟的降水量越来越接近实况 ;嵌套后内层网格信息的外传会使外层网格的模拟结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发展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宁微  马雁军 《气象》2006,32(9):28-34
为了探讨城市化对城市区域气象环境的影响程度,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试验区域,选取一个冬季的重污染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MM5能够比较细致地反映出城市化对区域气象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对于地表状况的影响使得近地面风速、比湿减小,温度升高,同时会导致逆温现象加剧,恶化局地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9.
北京秋季一次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北京的大气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2002年10月8—13日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采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系统和美国的HYSPLT模式,分别从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条件、污染物输送轨迹等方面分析研究此次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较强的海平面高压、均压场控制导致北京地区垂直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二是北京地区三面环山,导致近地面为弱的偏南气流控制,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三是近地面弱的偏南气流从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向北京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4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的冷空气和蒙古低压的共同影响,强大的蒙古气旋造成的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的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的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