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数学形态滤波是根据形态学原理创建的一种新型滤波方法,目前在信号处理的诸多领域得到成功运用。本文从形态滤波的基本原理出发,引入了一种多结构元素组成的滤波器用于大地电磁噪声消除。通过数值模拟展示了多结构元素滤波器的滤波效果,表明多结构元素滤波器在小尺度的范围内也有较好的滤波性能。同时,实测大地电磁信号的重构曲线和其视电阻率曲线显示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对大地电磁噪声中的大尺度干扰噪声,如方波噪声和三角波噪声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说明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在大地电磁去噪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中优势种有9种,分别为小结节滨螺[Echinolittorina radiata(Souleyet)]、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Wiegmann)]、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Gould)]、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Sowerby)]、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Keen)]、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Pilsbry)],刺巨藤壶[Megagbalanus volcano(Pilsbry)],以及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Linnaeus)]和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Marteus)]。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8 515.50 g/m~2,平均丰度为6 841.63个/m~2;各断面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89±0.14、0.38±0.01和3.66±0.52。ABC曲线分析表明,4个断面受到一定扰动。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物种数减少明显,生物量和丰度有所增加,优势种被个体较小的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等物种所演替。上述结果可为渔山列岛潮间带开发保护管理及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IGS数据产品存放及文件命名规则,利用C#开发语言并采用多线程技术开发了批量下载IGS数据产品的软件,该软件具有支持全部IGS数据产品类型下载、实现自动下载自动解压、下载速度比单线程下载速度提高一倍并且对高频数据提供自动格式转换和合并等优点。  相似文献   
34.
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升温、暴雪和雪面雨等事件增多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区融雪洪水灾害风险增大问题,简要概述了干旱区融雪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发生频率增加、灾害风险大,但在干旱区未引起重视的雪面雨洪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西北干旱区融雪洪水高精度预报预警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需在揭示干旱区融雪洪水灾害致灾机理、成灾机制及其演化规律基础上,研发干旱区融雪洪水灾害监测预警装置并构建立体监测体系,研究雨雪冰混合洪水形成及演进过程并建立模型,构建洪水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成干旱区融雪洪水智能化预报预警决策支持平台,动态展示流域实时、潜在及未来超标准融雪洪水的淹没范围,评估风险程度,并提出防洪技术和工程方案以及洪水资源化利用途径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5.
高山寒漠带是我国内陆河山区和我国多数大江、大河源头的主产流区之一. 由于缺乏系统观测数据及相关研究的支撑,当前国内外研究较为匮乏,高山寒漠带水文循环过程机理尚不清楚. 通过在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高山寒漠带试验点布设水文循环观测试验,分析了典型高山寒漠带非冻结期水文特征. 结果表明:高山寒漠试验点观测期(2009年6月7日-9月30日)的降水量为541.4 mm;蒸发皿的蒸发量为256.9 mm,桶式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的蒸发量为122.8 mm,平均蒸发量为1.1 mm·d-1. 根据观测,高山寒漠带凝结水量也比较丰富,凝结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高寒山区水文循环的产汇流过程,但它消耗了能量,抵消了部分太阳辐射,间接地参与了产汇流过程. 高山寒漠带小流域在观测期的平均径流深为461.2 mm. 根据降水梯度获取的流域平均降水量为639.1 mm,径流系数为0.72.  相似文献   
36.
渝东南黔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广泛发育海相沉积的黑色页岩.区内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球物理响应具有高伽马、低密度、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岩心分析、常规测井和特殊测井资料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对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有机碳含量(TOC)、储层物性、裂缝特征等进行了解释评价.研究表明,该区龙马溪组共发育3套优质页岩储层,总厚度达74.8m.孔隙类型以基质孔隙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达58%~66%,TOC含量较高,顶部发育微裂缝,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7.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俊峰  杨建平  陈仁升  阳勇 《地理学报》2006,61(11):1149-1159
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温分别作为气温驱动变量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带会对SRM模型融雪径流量模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气温作为驱动变量对模拟的效果影响很大,这表明SRM模型对气温驱动变量非常敏感。同样根据流域内径流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看到日径流量与气温相关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最好达到0.72,而径流与降水线性相关系数为0.20。根据以上模拟实验和相关分析选择合适的分带和具有代表性的站点气温,SRM模型模拟的两个优度指标最好可达到Nash-Sutcliffe 系数 (R2) = 0.83和体积差 (Dv) = 0.95%。 考虑到SRM 模型对气温的敏感性,利用最终选择的模拟方案并结合气温升高1 oC气候情景假设来考虑气温、降水和径流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1 oC后,(1) 模拟时期内的径流总量由原来模拟的25.5 × 106 m3增加到33 × 106 m3;(2) 冰川物质平衡线从原来的 5600上升到5750米,冰川消融区从5.8 km2增大到13.5 km2,冰川消融量增加,对径流量的贡献明显增大。(3) 气温的升高加速积雪融化并改变降水形态是径流在5~6月变大的主导因素。7~10月份的径流变大则主要是由于冰川消融。  相似文献   
38.
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长江黄河源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巴颜喀拉山主峰为中心的黄河源头和长江源东南部地区是年积雪深度高值中心,黄河源头以西和五道梁以东的长江源东北部和黄河源西北部广大地区是低值中心.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占年累积积雪深度的比例>71.0%,夏半年(6~9月)对其的贡献小,但夏半年的积雪日数占年积雪日数的1/3.曲麻莱达日一线以南地区积雪主要发生在1月份,以北地区一年有两个高值期:前冬10~11月和春季3~5月.长江源和黄河源头地区积雪建立早,积雪季节长,结束晚,消退过程缓慢;而黄河源东部地区,积雪建立稍晚,积雪发展比较缓慢,消退过程迅速.近40 a来长江黄河源区积雪呈确定的增长态势,长江源区冬春积雪增长了62.11%,黄河源区增长了60.18%.但二者积雪变化位相基本相反,变化幅度长江源大起大落,而黄河源比较平缓,多雪年份出现也不一致.整个源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积雪偏少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90年代积雪增加速度有所放慢,近40 a江河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增加了60.95%.长江源区对整个源区积雪变化起主导作用,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变化主要表现长江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39.
为巩固土地开发整理成果,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地力等级,充分发挥补充耕地的效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制定出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后续管理的工作意见。意见确定了了杭州市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后续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一是承包经营权发包(证)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0.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2001—2010年Aqua与Terra卫星MODIS积雪影像,分析了新疆、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地区积雪的空间稳定性,并探讨了这三大积雪区积雪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积雪区中新疆积雪空间稳定性最好,东北-内蒙地区次之,青藏高原较差,其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58、0.38和0.29。三大积雪区积雪年内分配存在显著的季节特征,2001—2010年新疆和东北-内蒙积雪区积雪面积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月,偶尔出现在12月,到7月和8月积雪面积很小;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最大值则有可能出现在11—2月,其中以11月出现频率最高,10—3月的积雪面积差异相对其他两个积雪区的变化较小。从年际变化上看,2002年以来三大积雪区及全国稳定积雪面积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