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森林沼泽水系较不发育区开展土壤测量时,部分区段存在厚度为1~3 m的黏土层,采样困难,大家选用采样介质不一。通过对比研究残积土、腐殖土、黏土的粒级分布特征、元素分布特征及同点采集的样品元素含量的对比研究,认为在大兴安岭中北段森林沼泽丘陵景观区开展1∶5万化探时采用的方法为:采样介质为残坡积土;采样粒级为-10~+60目;采样密度为9点/km2;野外样品加工方法为水筛。  相似文献   
32.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和互动过程。结果发现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地资源中化学元素的自然状况,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重塑了表层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驱动了土地质量的演化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矿业活动)破坏了元素分布的自然演化规律。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提出将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知识体系构建和土地资源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33.
天宇铜镍矿位于干旱戈壁荒漠区。通过对研究区2 km^2范围内1∶1万地气测量,统计分析了地气中Ni、Co、Fe、Mg、Cu等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各元素对矿化体及物化探异常的指示效果,划分出了5处地气综合异常,得出Ni、Co、Cu、Fe、V地气指标能有效指示矿体位置,对天宇铜镍矿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该结论为在干旱戈壁荒漠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4.
Based on the Typhoon Yearbook data (1980–2000), some wind-pressure fitting relationships were established for different typhoon intensity at the different latitud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s shown in validations with the 2001-2005 data, the relationships (namely, those between minimum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maximum sustained wind near a typhoon center) are stable. They may be applied to correct the overestimated typhoon wind speeds in earlier years (1950–1979).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onger the typhoon, the more stable this wind-pressure relationship is. Moreover, it is more stable at the lower latitude belt (10°N–30°N).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ult, a methodology of correcting typhoon’s wind speeds and frequency in these years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climatological series were reconstructed of yearly total typhoon frequenci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1950-1979 and indices were determined of destructive power of typhoons in the offshore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35.
煤中的硫通常呈有机硫和无机硫的方式存在,笔者利用理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公式和实例阐述了煤中硫的存在方式与含量对评价煤的工业用途、计算煤的发热量、分析煤的沉积环境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一次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恒德  饶晓琴  乔林 《高原气象》2011,30(5):1255-126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月30日~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形成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同时还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辐射雾,每天05:00~...  相似文献   
37.
王乔林 《地质与勘探》2021,57(1):110-121
白头山铷矿床是甘肃北山地区新近发现的典型花岗伟晶岩脉型铷稀有金属矿床,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研究。初步确定花岗伟晶岩脉型铷稀有金属矿床的岩石和土壤中的通用指示元素组合为Rb、Be、Bi、Tl、Li、K 2O;北山地区勘查铷稀有金属矿床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最佳采样粒级为-4~20目,最佳采样层位为残积层。试点测量结果表明,研究确定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可以完整地圈定已知的铷矿化范围,迅速缩小找矿靶区,为后续异常查证等工作布署提供准确的地球化学依据,为北山地区找寻铷稀有金属矿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技术。同时试点测量在已知矿区外围发现了新的具有找铷矿前景的靶区,有望获得新的找矿进展,为同类地区寻找铷稀有金属矿产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38.
位于滇西三江地区南澜沧江带的临沧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6.84%~73.99%,平均为69.72%,K2O/Na2O值高,为1.42~30.1,平均为8.66,Al2O3含量为12.94%~15.23%,平均为14.4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8.59,平均为2.61,大部分大于1.1,为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总量198.2×10-6~359.2×10-6,平均为252.5×10-6,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为7.87~17.62,平均11.19,δEu为0.34~0.57,平均0.48,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两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9.19±0.99Ma和219.69±0.67Ma,属晚三叠世。SiO2-P2O5、SiO2-Zr判别图、K2O-Na2O判别图、ACF图解等花岗岩成因类型判别图指示临沧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为贫粘土的砂屑岩。微量元素Rb-Y+Nd判别图中,临沧花岗岩体投影点全部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在Sr-Yb判别图中,投影点大部分落入低Sr高Yb型花岗岩区,与我国东南沿海花岗岩特征一致,应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后碰撞阶段。锆石Hf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εHf(t)均为负值(集中于-14~-11之间),Hf地壳模式年龄集中于1.95~2.15Ga,推断其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临沧花岗岩形成于缅泰马陆块与思茅地块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应形成于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9.
针对高30断块砂岩油藏,筛选和评价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DS-1在有效浓度(0.025%~0.300%)低而宽的范围内,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降到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的10^-2mN/m数量级;当疏水缔合聚合物HNT201—3浓度为1250mg/L、CDS-1浓度为0.05%时,体系在地层条件下的表现黏度可达72.37mPa·s。在模拟油层渗透率及非均质变异系数的岩心上,注入0.30PV二元复合体系及0.10Pv聚合物保护段塞时,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91%OOIP。  相似文献   
40.
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牛若芸  乔林  陈涛  孔期  张亚妮 《气象》2009,35(12):74-82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 1°×1°网格点逐6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西脊前强偏北风带南移、横槽涡度西部大于东部、横槽前东南方的负变高和横槽后部的暖平流正变高等促使横槽转竖;南掉极涡与转竖低槽合并后,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开始向南爆发;自西脊西北部入侵小槽压迫高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并逐渐崩溃,脊前偏北气流逆转为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爆发,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强风的形成除与冷平流侵入有关外,还与高空动量下传的增加密切相关.山东半岛降雨和强降雪的环流成因和物理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降雨为冷暖空气交汇所致;强降雪则是冷平流、海陆分布差异和地形抬升共同影响的结果.T639、ECMWF和日本等3种数值模式均对这次亚欧中高纬大气环流的演变和调整均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尤以ECMWF模式预报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