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51.
1地质背景湘南新田辽铜多金属矿位于湖南省汝城县盈洞瑶族自治乡境内,大地构造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缘,诸广山南北向构造带与炎陵-汝城新华夏系构造带复合部位的南部。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一大批大中型以钨为主的多金属矿床,铜多金属矿产地见有5处,成因类型以中-高温热液充填型为主。  相似文献   
252.
湖南张家垄矿区钨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垄白钨矿是1/5万矿产远景调查中新发现的矿产地,其资源量已达中-大型规模,文章通过大量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张家垄白钨矿基本地质特征,并对主要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现有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矿体空间产出特征和矿体赋存岩体时代,揭示了志留纪彭公庙岩体内接触带白钨矿的产出特征和成矿规律,在湘南地...  相似文献   
253.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技术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O)、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在Ⅰ层(0 ~ 20 cm)为32.15 g/kg,分别是Ⅱ层(20~40 cm)、Ⅲ层(40 ~ 60 cm)的2.35、4.63倍,剖面均值为17.60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Ⅰ~Ⅲ层分别为6.76 kg/m2、3.17 kg/m2、1.74 kg/m2,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1.67 kg/m2.引入泰森多边形替代土壤类型图,计算得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104 t,Ⅰ层、Ⅱ层、Ⅲ层分别为8.66×103 t、4.01 × 103 t、2.20×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情况类似:在西南和东北各有一个高值区,以WS - EN为中线,西北和东南呈近似对称的条带状分布,且向两边表现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全氮(TN)、全磷(TP)、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显著正相关,与全钾(TK)、pH、土壤容重(B)显著负相关,满足O=38.19+72.42 TN+0.04AN+54.47 TP - 7.50pH - 7.04B.同时分析了地形、土壤理化性质、人为活动等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度、评估格氏栲天然林生态效益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4.
针对传统瞬时土壤测氡仪灵敏度低、体积大、数字化程度不高等缺点,研制出一种新型基于ARM7的GPS定位瞬时便携式土壤测氡仪。设计了全新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电路,在保持测量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数据采集精度和处理速度;软件设计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II,提高了仪器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野外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能够稳定、准确、快速地采集、处理数据,适用于地质和水文勘查中氡气浓度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255.
随着各地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的逐渐铺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地理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在线灵活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地理要素的事务处理则是实现数字城市中各种要素彼此物联的技术基础。本文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实践,提出了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下对地理要素事务处理的概念流程设计。结合服务分类、空间信息服务链、工作流等技术,根据具体的业务逻辑构建空间信息服务链,保证事务处理的业务逻辑和实现相分离。最后,通过物联地理要素数据的编辑、显示和变更分析等服务链的构建过程和原理展现了原型系统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56.
蚣坝、水市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南岭构造带中段北缘,泥盆纪地层广布测区,南部其昌岭基底隆起导致区内古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岩石组合复杂,岩相类型多样,致使区内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岩相演化特征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7.
阿尔金构造带西段花岗质片麻岩侵入到下元古界阿尔金群和长城系巴什库尔干群、蓟县系塔昔达坂群中,主要由黑云二长—钾长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具有富硅和富铝的特征,w(Al2O3)、w(TFeO)、w(TiO2)、w(MgO)、w(CaO)、w(P2O5)与w(SiO2)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w(K2O)与w(SiO2)呈正相关关系,反映它们为同来源和同时代的产物。其w(K2O)/w(Na2O)=1.16~2.65,A/NCK大部分为1.05~1.18,里特曼指数δ=1.31~2.01,表明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总体呈右倾斜的"V"型特点;洋中脊花岗岩(ORG)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出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而高场强元素Hf、Ta、Nb和Zr则具不同程度的贫化现象,显示出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在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样品点落于同碰撞花岗岩区。其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035±77)Ma,表明阿尔金山地区存在有1000Ma左右格林威尔(Grenville)期碰撞造山作用的岩浆活动记录,说明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微板块之间在新元古代早期曾经存在板块的汇聚碰撞,这对于研究阿尔金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8.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安固里淖、三台河以及长江等多个地点湖泊和河流沉积物样品细粒部分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其粒度分布特征及组分间差异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1)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分布特征,其受控于水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2)粒度分布最多可有6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①<1μm,②2~10μm,③10~70μm,④70~>150μm,⑤150~700μm,⑥>700μm),其中前4个组分属悬浮组分(③组分是流域内风成作用强弱的判别标志),⑤为跳跃组分,⑥为滚动组分,整体分选性差。3)据粒度分布特征可分为湖滨、过渡和湖心三相,三相间粒度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同时又存在此消彼长的良好过渡关系。湖滨相以④组分为优势组分,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滨;过渡相④组分含量随距湖心距离靠近而减小,但②组分含量却在逐渐增加;湖心相以②组分占主导优势,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心。4)湖相沉积物受湖滨拍岸浪和湖心波浪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粒度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59.
分析和总结了"三规"关系及主要城市"三规合一"的实践工作。"三规合一"的发展可分为"两规"衔接和"三规"协调2个阶段。"三规"职责关系为:五年规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类型和结构,城规负责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规划设计,土规负责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落实;实施流程关系为:五年规划负责建设项目前期审核阶段的工作,城规负责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阶段的工作,土规负责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阶段的工作。现有"三规合一"工作可归纳为依托土规、依托城规和编制"三规合一"规划3种规划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260.
? 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下扬子板块的交汇处,是逆冲推覆构造下的产物,其岩溶现象较发育,本文以碳酸盐岩露头区和隐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溶调查,获得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及构造地质特征与岩溶发育特征,并归纳出本区岩溶塌陷的四种模式。结果发现:区内岩溶发育受多期构造地质运动与岩溶地下水流共同作用影响,露头区岩溶塌陷(溶洞)发育的位置多发生在二组或三组以上不同类型岩溶裂隙交汇处,或发生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上,形成机制以重力崩塌和潜蚀为主。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的隐伏区,岩溶较发育,采矿疏放奥陶系灰岩地下水,以真空吸蚀作用,形成地面岩溶塌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