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广西及邻区地台盖层和中新生代盆地地层褶皱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福祥 《广西地质》1998,11(3):5-12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22.
亚洲非海相白垩系的三分性及其类三角蚌类的分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非海相白垩系广泛发育,星罗棋布,展布于日本、朝鲜、中国、老挝、泰国、新加坡、蒙古以及苏联的亚洲部分,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别具一格,含有地方性的类三角蚌动物群(Trigonioidacean faunae)。此外产有其他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昆虫、脊椎动物、植物、轮藻及孢粉等。类三角蚌动物群特征鲜明,演化较为迅速。早白垩世兴起,中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萧条,早第三纪到来之前,退出地史舞台。对于研究它所赋存的母岩,亚洲非海相白垩系,  相似文献   
23.
24.
中生代以来,中国西部和东部大地构造发展史和特征有所区别。西部为中新特提斯构造域(Meso-ceno-tethys tectonic domain),由于中新生代特提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构造线取北西西、近东西至北北西向,与中新特提期海洋岸亚平行,与印度板块碰撞带近平行;东部是中新太平洋构造域(Meso-ceno-pacific tectonic domain),属于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並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多数构造线为北北东向,大  相似文献   
25.
根据长乐-南澳变质杂岩的原岩恢复、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资料,提出 华南东部震旦一志留纪的大地构造属性是由大陆边缘弧和弧背盆地构成的华南造山带。认为华南大陆边缘弧和弧背盆地是在太古-元古宙大陆壳上形成的;华南大陆内不存在震旦-志留纪洋盆。  相似文献   
26.
华南地台盖层褶皱及其形成时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福祥 《地质与勘探》1999,35(4):5-7,11
研究表明: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非常轻微,认为其导致华南法台盖层全面褶皱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华南地台盖层全面褶皱是由晚三叠世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形成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主要褶皱时代很晚,在南北太平洋大地构造域是晚侏罗世至中始新世,在特提期大地构造域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27.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滨太平洋区。主要褶皱时代在滨特提斯区是中晚始新世之交,在滨太平洋区是晚侏罗—晚始新世。滇东南—黔南无印支褶皱。  相似文献   
28.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9.
郭福祥 《广西地质》2000,13(1):1-6,40
华南大陆部分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属南华造山带,可分为NW-NWW向的滨特提斯褶皱系和NE向的滨太平洋褶皱系。滨太平洋褶皱系包含东南大陆边缘弧褶皱带和东南大陆边缘弧褶皱带和东南大陆边缘弧后褶皱带,是蟾三民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主要褶皱时代,在陆缘弧褶皱带是晚侏罗-中始新世;在陆缘弧后褶皱带是中晚始新世之交。讨论了华南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成因和状对称特点,以及陆壳减薄板段、  相似文献   
30.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扩张盆地和近代大陆构造地震(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中国近代大陆构造地震的成因类型中国近代大陆构造地震系指板内构造地震,包括前中生代古板块缝合后的板内地震。前中生代古板块拼合后,全球性中-新生代的新构造体制基本成形,即使古缝合线的复活,也多半要受中-新生代大地构造体之间活动机理的制约。尽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仍显示出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