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质学   5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1.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22.
保山地块下二叠统丁家寨组碳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保山地块的下二叠统丁家寨组碳酸盐岩、含砾钙质杂砂岩及其上、下层位的碳酸盐岩进行了野外剖面实测、钻孔编录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发现该地区丁家寨组碳同位素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丁家寨组之下和之上的碳酸盐岩δ13C值偏大(均为正值),而丁家寨组δ13C值出现了一至多次负偏移。珊瑚化石和苔藓虫化石分别在铺门前组和丁家寨组中被发现,为其时代的限定提供了新依据。通过与全球其它地区同期碳氧同位素分布的投图对比,发现该时期碳、氧同位素数据因受到冰川的影响而表现出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这些样品受到了成岩作用的影响。δ13C负偏移可能与冰期低水位期沉积和成岩过程中近地表的暴露有关。卧牛寺玄武岩大面积喷发引起的各种效应,包括CO2含量的升高、全球变暖、风化作用的加强、陆源碎屑输入的增加等多种因素,协同冰川作用共同影响了丁家寨组海洋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23.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19,属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和U,亏损Ba、Nb、Ta、Sr、P和Eu等;并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1.3~+3.7)和古老的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0~1.4Ga),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乌齐变质侵入体很可能形成于澜沧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闭合后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与之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为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三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藏东类乌齐地区在246Ma之前己进入陆-陆碰撞时期。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江达-维西火山岩浆弧德钦岩体的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研究。二者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4.6±1.8Ma和253.5±1.6Ma,二者形成时代一致。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富K2O和Na2O,且K2O>Na2O,富Al2O3,A/CNK平均为0.96;闪长岩富K2O和Na2O,但K2O2O,富Al2O3和MgO,A/CNK平均为0.72;花岗闪长岩的稀土总量低于闪长岩,二者轻重稀土分馏明显,配分曲线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二者均具有相对较高的Mg#(58.8~65.8),并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容元素Cr、Ni含量(花岗闪长岩平均值分别为115×10-6和31.6×10-6,闪长岩平均值分别为398×10-6和98.2×10-6;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176Hf/177Hf的平均值分别为0.282383和0.282287,二者εHf(t)平均值分别为-8.3和-11.8,反映了二者属于I型花岗岩,可能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岩浆来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伴有不同比例的地幔物质加入,形成于弧陆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金沙江结合带在~255Ma已经进入了弧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25.
哥伦比亚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探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2)约1.7~1.5Ga发生的非造山裂解事件群;(3)约1.7~1.5Ga侵入到古元古代地层的基性岩墙群、层状侵入体事件;(4)因民、落雪地区,约1.5~1.2Ga发生的陆架裂陷事件;(5)上扬子古陆块西缘,约1.0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本文重点阐述了扬子陆块西缘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认为上扬子陆块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与华北、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很大的相似性,并提出了古元古代扬子陆块与其它陆块曾经联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26.
对内蒙古林西地区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大洋型(O型)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w(SiO2)=57.89%~63.97%、w(Al2O3)=15.39%~16.17%、w(Na2O)/w(K2O)=1.5~2.2(除一个为0.9)、A/CNK=0.83~0.97、Mg#=49~64、w(Cr)=91~209μg/g、w(Ni)=52.2~111.4μg/g、w(Sr)=551~1018μg/g、w(Yb)=1.18~1.71μg/g、w(Y)=12.6~17.7μg/g、δ(Eu)=0.86~0.94]。利用LA-ICP-MS对其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2)Ma(MSWD=0.36)。此时,区域内古亚洲洋已闭合,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说明,林西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是由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并随后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内蒙古林西早中生代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产出表明,洋壳来源的埃达克岩(O型埃达克岩)不仅可以随俯冲同时产生,而且也可以在非俯冲环境下由保存在古俯冲带地幔中的残余洋壳部分熔融产生。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保山地块北部西邑地区下石炭统香山组和下二叠统丁家寨组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与钻孔编录,并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下石炭统香山组自下向上可分为三个岩性段,分别对应台前斜坡下部、台前斜坡上部、碳酸盐岩台地三种沉积环境。下二叠统丁家寨组为滨岸冰水沉积,下部为冰碛含砾钙质杂砂岩,发育落石构造。下石炭统香山组δ13CPDB值自下而上逐渐升高,环境可能较稳定,有机质埋藏增加。综合前人古地磁、生物区系对比、大地构造学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石炭世保山地块较稳定,仍属冈瓦纳大陆北缘。丁家寨组冰碛含砾钙质杂砂岩结束后δ13CPDB值出现强烈负偏,与研究区冰期结束、早二叠世初次温度上升、大量玄武岩喷发等时限高度一致,共同说明了保山地块在早二叠世开始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并开始向北漂移。该项研究的开展为探讨Submasu地块晚古生代的古海洋、古地理和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全球同时期碳氧同位素数据库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8.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相似文献   
29.
保山地块西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保山地块西缘泸水-潞西构造带内, 出露一套构造混杂岩.主体为强变形的震旦系-古生界蒲满哨群、公养河群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等复理石浊积岩系等构成, 另有硅质岩、杂砂岩、灰岩、砾岩、玄武岩及花岗岩等弱变形的构造块体.岩石时代从震旦纪至古生代, 跨度大, 高度混杂, 并有从东向西变新的逐势, 表现为后退式增生.构造样式早期为同斜倒转冲断作用的叠瓦构造, 后期表现为近N-S向剪切.玄武安山岩、流纹岩类具弧火山岩特征, 而玄武岩类则为板内火山岩, 2种火山岩分别对应岛弧与弧后拉张洋盆产物.寒武纪、奥陶纪侵位的花岗岩也分为东西2个带, 西晚东早, 代表了保山陆块西缘岩浆弧的一部分.这样就记录了洋壳俯冲消亡、增生楔形成过程的沉积、火山-岩浆、变质和构造变形的地质事件群, 也记录了保山地块西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形成过程的地质事件, 并证明了泸水-潞西构造带在震旦纪-古生代存在一洋盆.   相似文献   
30.
云南普朗铜多金属矿是格咱岛弧内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对该矿床开展了若干研究,但对于该矿床是否存在叠加成矿作用仍存在争议。研究团队在普朗典型矿床调研过程中,在普朗I号探矿平硐中首次发现了气液隐爆角砾岩。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相学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角砾为含矿石英二长斑岩,胶结物为细粒石英,且细粒石英中含有黄铜矿连晶。根据气液隐爆角砾岩产出位置及特征推断,隐爆作用系石英二长斑岩就位之后的岩浆活动引起,并伴随成矿作用发生。普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由卡尼阶与诺利阶两个成矿阶段构成,其中铜成矿作用跨越了卡尼阶和诺利阶,而钼成矿始于诺利阶。综合分析指出,普朗矿区深部具有斑岩型钼(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