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中国东部中亚构造带及向环太平洋构造带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古亚洲洋的消失可由该地区大量晚元古后期-泥盆纪残余洋壳和高压变质带的存在来说明,其中大量800~550Ma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带说明兴凯运动是主要造山期。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是其后续运动,早石炭世是一个转折期,早石炭世地层基本缺失,洋壳残片不再出现,变质作用突然减弱,表明中亚地区构造机制已逐渐转入大陆内部。石炭二叠纪地壳开始拉伸,形成了晚古生代裂谷并产生强烈岩浆作用。二叠纪末。早中生代全区隆起,残余海盆地消失,西伯利亚地台以其盾形前缘向南推移,形成推土机机制改变了加里东-华力西期的东西向构造格局,形成折接的类弧形构造,其东部为北东向构造,前缘为东西向,西部为北西向,总体形成宏伟的推覆断层及走滑断层系,早中生代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以南北向为特征,由东而西的侧压力转换成剪切分量,加强了北东向的走滑和拖曳。在这一过程中,环太平洋构造以最接近的应力场和最低的地动能消耗、制动,继承和改造了晚末期中亚构造系,达到两个大地构造区系的交替和过渡。  相似文献   
22.
对震旦系辽南群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方  林蔚兴 《地质论评》1988,34(3):231-239
1983年林蔚兴等在研究辽南群时曾认为,该群下接青白口系上接南方震旦系。笔者近来根据生物地层资料和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则认为辽南群剖面是我国一个比较完整的震旦系剖面。该群做为震旦纪地层,其顶底界清楚,与下伏青白口系(细河群)无侵蚀间断,其上与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23.
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慢电场变化测量仪所获取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结果表明,35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7.8μs、4.5μs,其中11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4μs、23%。76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3.5μs、1.9μs,继后回击的慢前沿为1.4μs,其中15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1μs、52%。另外,正地闪首次回击的半峰值宽度大于负地闪首次回击,平均值分别为13.6μs、5.6μs。与国内外已有结果的进一步对比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与瑞典、美国弗罗里达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我国内陆高原的地闪辐射场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4.
北京地区负地闪回击转移的电荷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负地闪是闪电危害的主要来源,其对地转移电荷源特征和电荷量不仅对闪电放电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雷电防护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研究具有典型城市下垫面环境的北京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和放电强度,利用北京地区2011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多站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同步闪电地面电场变化定量观测资料,在考虑消除场地和环境因素对电场变化观测资料影响的基础上,基于蒙特卡洛数据处理方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演算法,定量研究了负地闪回击中和的电荷源位置和电荷量,并对回击特征与回击转移电荷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如下结果:(1)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为1.1~27.6 C,平均为8.6±5.2 C,不同序数回击转移电荷量的最小值基本不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变化,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一次负地闪中和的总电荷量随着回击数的增加而增加。(2)负地闪回击数和回击时间间隔都呈对数正态分布,其中负地闪总数70.4%的多回击负地闪其回击间隔平均为99±95 ms,不同序数回击的时间间隔最小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基本不变,时间间隔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3)回击转移电荷量的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呈波动形式的逐渐上升;相邻回击转移电荷源的空间距离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5.
基于北京宽频带闪电网(Beijing Broadband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获得的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2017年北京暖季7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闪电主要发生于前部线状对流云区内且集中分布在30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少部分的闪电分布在后部的层状云区域内。从闪电辐射源三维分布结构可以发现,闪电活动大部分处在6~11 km的高度范围。将能够同时反映强回波深度和面积的0~?30°C温度区域内大于30 dBZ雷达回波体积(V30dBZ)作为强回波指标,并与闪电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上在7次飑线过程中,总闪频数和V30dBZ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5次过程的闪电频数峰值同时或提前于V30dBZ的峰值出现,二者的时滞相关系数超过0.61,提前时间为0~96 min。另外两次过程中闪电峰值落后于V30dBZ峰值,落后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闪电与对流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可为闪电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第七章《健康、福祉和不断变化的社区结构》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福祉的当前影响与未来风险,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和适应限度。指出自AR5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人类健康(包括精神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敏感性疾病、营养不良、过早死亡,以及对精神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气候相关的危害正日益影响越来越多的健康结局(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和地区。在所有人类居住的地区,都观察到极端天气事件对健康造成的级联及复合风险,且风险还会随着全球变暖而进一步增大。扩大对卫生和其他系统的金融投资,加强跨部门和跨系统的整合与合作,创建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将适应和减缓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为健康和福祉带来巨大的协同效益,是降低人类健康风险的重要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27.
利用2015年夏季北京闪电综合探测(BLNET)总闪辐射源定位、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探空资料等多种协同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不同阶段的闪电特征,并探讨了闪电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飑线过程整体上以云闪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和闪电频数可以将飑线过程分为发展、增强及减弱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表现为多个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单体,随着北京城区降水单体的迅速发展,强回波顶高延伸到-20℃温度层高度,闪电辐射源高度也逐步增加,闪电明显增多,但总闪电频数整体低于80次/min。增强阶段单体合并,闪电频数快速增长,0℃层以上及以下的强回波(>40 dBZ)体积明显增大,飑线形成后,总闪和地闪均达到峰值,分别约248次/min和18次/min,负地闪占总地闪比例为90%,辐射源主要分布在线状对流降水区内,辐射源数量峰值出现在5~9 km高度层。减弱阶段飑线主体下降到0℃以下并迅速衰减,辐射源分布明显向后部层云降水区倾斜。95%的闪电发生在对流线附近10 km范围内,即对流云区和过渡区。在系统发展和增强阶段,对流云区与层云区辐射源的活跃时段基本一致;系统减弱阶段,对流降水云区辐射源数量迅速减少。在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闪电活跃区域对应于冷池出流同平原暖湿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相当位温强梯度带内。  相似文献   
28.
郯庐断裂中、北段是指长江以北的郯庐断裂,包括其越过渤海向北东延伸的分支。虽然在晚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往东北地区如何延伸尚有不同认识,但一般认为分支有三:①抚顺—密山深断裂带;②依兰—伊通深断裂带,③营口—长春深断裂带。一、晚太古代构造活动带的标志国际上许多地质学家(Wjndley 1978,Condie 1977,MnnaHonHNN 1981,  相似文献   
29.
30.
王东方 《地质论评》1985,31(6):564-568
我国东北地区从早太古代地核形成起,不同地质时期产生的一些主要构造带控制了地质发展的基本进程,控制了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其中有的已被初步揭示,有的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以为,经过深入地研究,它们可能成为本区今后重点开拓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