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海洋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台风"桃芝"北上加强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号台风“桃芝”,登陆填塞后又重新发展加强,并在北移中给山东半岛带来特大暴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低值系统同位相叠加和冷空气侵入是台风重新发展加强的主要成因;而冷槽“逆转”和副热带高压从日本向朝鲜半岛发展,导致我国东部径向环流加强,南风急流加大,则是台风北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青岛奥帆赛期间二个黄淮气旋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岛多普勒雷达数据、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等多种探测资料和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和30日奥帆赛期间两个影响青岛的黄淮气旋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气旋不同位置的影响造成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黄淮气旋的降雨中心有两个:主降雨中心在气旋中心附近,次降雨中心在垂直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侧。次降雨中心的强弱与气旋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8月17日降水是由黄淮气旋中心过境,主降雨中心造成的,30日降水是由黄淮气旋的次降雨中心造成的。这两个中心都可以造成山东半岛及青岛地区的强降雨和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2)黄淮气旋的移动路径和500hPa的引导气流的经向度有关,气旋强弱与850hPa冷空气的强度有关。(3)黄淮气旋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在主降雨中心,气旋中心的前部和气旋中心附近,有较强的回波,多呈块状和大的带状;次降雨中心(即移动方向左侧)也有较强的回波,但多为细条状,就是有块状回波持续时间也很短。说明两个不同的降雨中心,主降雨中心的有核性和次降雨中心的边缘性的特征。由于雷达的探测距离和性能所限,黄淮气旋的主降水中心和黄淮气旋移动方向左侧的次降雨中心不能用一部雷达清楚的共同显...  相似文献   
23.
奥帆赛期间青岛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2—2008年8月9—23日青岛城区8个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青岛气象台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青岛市2007和2008年的空气质量都达到优良的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PM10);空气质量与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关系较密切;最后利用城市小区尺度模式(USDSM1.0)来模拟在不同背景风场下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输送。  相似文献   
24.
综合运用风廓线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GPS水汽探测产品和ANC预报产品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了2008年7月9日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青岛奥帆海区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廓线产品可以很好地表征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趋势,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ANC预报产品和GPS水汽探测产品,制作特定区域短时降水预报,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5.
2017年1月1—5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平流辐射雾过程。利用山东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探空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此次连续大雾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场特征,地面、高空气象要素条件,揭示了其形成原因、维持机制和消散机理。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平直的大气环流、静稳的垂直结构是此次大雾形成的背景条件;水汽输送阶段变化造成的低层水汽浓度变化是大雾阶段变化的原因;两次弱低槽冷锋过程显著增加了雾的强度和范围,也使雾的性质由平流雾变为辐射雾。当低层水汽持续减少,中低层东风气流增强并破坏了大气的稳定层结时,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26.
青岛一次中到大雪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梁卫芳  刘珍芳  江敦双  孙正 《气象》2006,32(1):89-94
2005年2月17~18日,受冷空气和较强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青岛发生中到大雪降雪过程。对这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低空暖平流、垂直风切变和高空西风急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中空西南气流和近地层从黄渤海海面的水汽输送提供了降水所需的水汽。随着2.0~2.7km高度上,一个以青岛为中心的中尺度气旋性风场的出现,降雪强度迅速达到最强,该风场破坏,降雪强度也迅速减弱;雷达回波首先出现在3.0~5.5km的高度上,然后向上下扩展加强;降雪初期,0.8~3.2km高度上有弱回波区。  相似文献   
27.
李欣  张璐  江敦双 《气象科学》2021,41(2):270-277
利用2011—2018年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地区38个暖区暴雨日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青岛地区暖区暴雨按发生的天气形势主要可分为暖切变型、冷锋型、副高边缘I型及产生连续性暴雨的副高边缘II型。(2)暖区暴雨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7、8月发生次数较高。暴雨落区和青岛的地形关系密切,在南北山区形成两条暖区暴雨高发生带。(3)暖区暴雨的强对流特征明显,短时强降水的贡献随总雨量的增加而加大,且降水时段集中,主要降水产生在6 h以内。(4)冷锋型和暖切变型的天气形势均为北部西风槽配合偏南的副热带高压,低层有明显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其中冷锋型有明显冷空气南下在华北南部形成东北西南向冷锋,而暖切变型的中支槽前在渤海西部有低涡生成,前部暖切位于半岛北部地区。两类副高边缘型均为西低东高形势,青岛处于副高西侧,且副高边缘II型的副高位置更为偏北,东移的西风槽更加深厚,与副高形成东西对峙,易出现连续性暴雨。(5)各型暖区暴雨基本发生在低层高能舌的顶端及由于风速切变和地形抬升造成的水汽辐合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