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云闪放电通道发展及其辐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中国南方(广东)地区云闪时空演变特征、辐射及其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云闪电场变化波形,云闪放电过程可划分成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辐射源定位结果表明,云闪放电起始于向上发展的负击穿过程,通道向上发展的速度约为3~3.3×105m·s-1。云闪放电的主通道在活跃阶段形成,该期间辐射源随时间演变和相应电场变化表明,云内电荷结构具有上正下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云闪的最后阶段辐射源主要在早期形成的通道内出现,其辐射源活动特征与地闪的回击过程比较相似;云闪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2~3MHz以下的低频段,且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加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22.
闪电首次回击过程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袁萍  刘欣生  张义军  张翠华  郄秀书 《高原气象》2003,22(3):235-238,T006
用无狭缝摄谱仪,拍摄了4次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过程390一660nm波长范围的光谱,并将原子结构的理论应用于闪电光谱的研究,用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系统考虑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弛豫效应等重要贡献,对光谱的精细结构进行了计算,给出了谱线的波长、振子强度以及相应的上能级激发能量。通过与试验观测谱线的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谱线对应的上激发能在23ev左右。首次回击过程中,闪电通道内NII离子的密度最大,并且大多数处于n=3的激发态。  相似文献   
23.
甘肃平凉地区正地闪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利用雷电定位和雷达观测资料对甘肃平凉地区正地闪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负地闪回击的上升时间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大约在3—20μs之间,其平均值负地闪为8.33μs,正地闪为10.7μs。负地闪回击后的过军时间分布范围较广,在10-130μs之间,其平均值为51μs;正地闪回击后的过军时间分布范围比负地闪要小得多,在10一50μs之间,其平均值为19.67μs。负地闪的反冲深度dp为32%,正地闪为55%。在正负地闪的日变化中,负地闪有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1:00和13:00(北京时,下同),而正地闪在下午18:00出现一个极大值,正负地闪数的分布呈反相关。降雹时间的峰值与正地闪峰值时间有比较好的一致性,正地闪的发生与云中固态水成物粒子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24.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0.86×105m/s,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1×105m/s.  相似文献   
25.
地闪连续电流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高时间分辨的闪电电场变化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甘肃和广东地区闪连续电流特征。结果表明:在甘肃中川地区103产次地闪中,带有连续电流的地闪有49.5%,连续电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8.9ms;在广东地区的98次地闪中有连续电流的地闪占52%,连续电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58.2ms。在这两个地区,带有连续电流最多的是有2次或3次回击的地闪,连续电流的持续时间与产生它的回击和前一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T呈  相似文献   
26.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LDARS闪电定位系统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995~1997年6~9月的闪电观测数据, 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两个峰值时段, 13 :00~21:00和23:00~次日05 :00。通过对总地闪、分时段及峰值时段的地闪密度分析, 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闪电活动有几个明显的集中区域, 地闪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下垫面为山脉和水体的地方, 闪电活动与下垫面的水汽条件关系密切, 且正、负地闪的空间分布也呈现较大差异, 表明雷暴云的电荷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1993年7月27日的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跨步电压的直接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正电场下触发的慢型放电过程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的电流脉冲过程组成,其放电特性与雷暴的电特性有关。闪电电流最大值为1.2kA,持续时间为25ms,中和电荷量为8.9C。跨步电压与电流的测量结果相一致,是一种间接测量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  相似文献   
29.
人工触发闪电与降雨倾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义军  言穆弘 《高原气象》1995,14(4):406-414
根据人工触发阀电后雨量猛增的观测事实,利用一个简单的静电模式计算了闪道附近雨滴的重力碰并增长,结果指出,闪电后降雨猛增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除了要求较高的离子浓度(〉10^14/m^3)外,还取决于闪电所引起的电场变化和闪电被触发后闪道附近环境电场强度的特性。  相似文献   
30.
对流和层状云系电活动,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张义军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5,14(4):396-405
通过对6次不同云系电特性、回波、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不稳定能量外,-10℃层和0℃层高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高度差、0℃层与云顶的高度差也是表征雷暴动力和电特性的重要参量;雷暴云起电过程对冰相作用有较强的依赖性;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成正相关,闪电多发生在30dBz强回波高度大于-10℃层高度时段内,强烈的电活动与强降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一般性降雨对应关系较差;在雷暴消散期,闪电可能会影响雷暴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