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10730”辽宁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0日辽宁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500 hPa高空槽与850 hPa切变线形成前倾形势,前倾槽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表明,降水时空变率大;TBB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降水时雷达回波强度达到65 dBz,且有逆风区和正负速度对出现,中小尺度强对流特征明显;地面等温线密集带与地面切变线(或中尺度低压)的共同作用触发中尺度雨团,降水强度陡增。通过涡度方程诊断切变线形成动力机制得出,当正涡度变率发展加强时,切变线向正涡度变率大值区方向移动,产生辐合动力抬升条件;散度项对低层涡度变率的贡献最大,强辐合是低层切变线生成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辽宁2008年3场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辽宁2008年夏季三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空急流、水汽场和能量锋相互作用产生暴雨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量水汽,另一方面又使得暴雨区低层大气增湿增暖,从而引起对流不稳定加强及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纬向剖面上的宽且厚湿柱和能量锋的位置、强度与辽宁强降水的等级和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3.
2007年3月3—5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2007年3月3—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同期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 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来自2个源地的充沛水汽在有利环流背景下汇合并被抬升是产生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温度平流的强弱及冷暖过渡带位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降水的强度及落区。  相似文献   
24.
辽宁省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辽宁省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并对系统所包含的海洋气象预报专用数据库、海洋气象预报方法和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进行了概述。系统的业务应用结果表明:系统为预报员提供了能够满足实时业务需要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平台,研制的海风、海雾和台风暴雨等客观预报方法能够为预报员提供有价值的海洋气象预报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5.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辽宁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4年8月27~29日发生在辽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确立了辽宁区域性暴雨模式,并揭示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等产品在短时强对流性天气预报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070304”东北特大暴雪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孙欣  蔡芗宁  陈传雷  贾旭轩  乔小湜 《气象》2011,37(7):863-870
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百年不遇的暴雪及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并对非地转湿Q矢量的贡献、降水相态变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范围广、强度强的偏南急流不仅是水汽的强劲输送带,而且是低层锋区和低值系统加强、移动的必要条件;次级环流的强迫作用在暴雨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强弱与降水强度有直接关系。云系的高低与下落过程中的层结状态、低层锋区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面降水的相态。深厚强锋区、北上江淮气旋、低空急流、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上升支的强弱和位置与降水的强度、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7.
28.
长江口溶解有机物光漂白和光矿化表观量子产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溶解有机物(DOM)经太阳光照射导致其吸光度(光漂白)和溶解有机碳(光矿化)损失,从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光学特性及碳循环。本文通过测定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DOM光降解表观量子产率(AQY),初步探讨了DOM光反应活性在河口及陆架海的变化特征。DOM光降解AQY由口内至口外逐渐递减,且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光漂白速率是溶解有机碳(DOC)光矿化速率的10倍。Φble(CDOM光漂白表观量子产率)和Φmin(DOC光矿化平均量子产率)在最大浑浊带以东海域与盐度和SUVA254分别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正相关,表明DOM光反应活性在长江口外受物理混合影响为主,且陆源DOM光反应活性比海源高。此外,最大浑浊带下游DOM光降解AQY显著低于上游。DOM光降解速率随波长的变化呈现非高斯分布,且峰值出现在330 nm,积分结果表明UVA是DOM光降解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结果将为完善我国东海碳通量模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9.
作者以阳极溶出伏安法和氢氧化铁共沉淀—DDC—Ag法测定了黄河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总砷、溶解态有机砷、溶解无机砷、砷(Ⅲ)和砷(Ⅴ)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黄河口区表层海水中丰水期溶解态无机砷的平均浓度(2.26μgL~(-1))高于枯水期的平均浓度(1.43μgL~(-1));2、枯水期内,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无机砷浓度与海水盐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而在丰水期内无此相关关系;3、两航次中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呈明显的梯度分布,即由河口向渤海湾中部方向溶解态无机砷浓度递减。  相似文献   
30.
大雪预报失误个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11月6~7日大雪天气过程预报有一定难度,降水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数值预报天气形势、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上,阐述了当时预报员的预报思路,分析实时天气形势的演变,指出300hPa上亚洲中部的西北或偏西风急流轴逐渐南压,是诱发实时天气形势突变的触发物理机制。上下层高空槽从后倾转为前倾,不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产生。高空引导气流的演变,导致地面气压路径改变、暖湿空气的配置变化,是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