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全月制图是嫦娥一期工程4个基本目标之一。实现高精度月面制图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月面控制网,高精度控制点在嫦娥影像上的定位对于月面控制网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分析了现有月面控制网的基本情况及高精度月面控制点位置与精度,确定了落月舱及精度最高的5个棱镜控制点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月球02级原始影像上的位置。定位过程充分利用落月舱在LRO和嫦娥影像上的共同特征,及落月舱局部区域月面环形坑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几何定位与影像纠正的方法确定了控制点的图上位置,达到了约1个像素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2.
在地震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理论中改进的BP算法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强度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秭归盆地高桥断裂近库段有可能诱发Ms>6.0级的地震,可能诱发4.5相似文献   
23.
三峡库首区仙女山等断裂活动性同位素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仙女山、九湾溪两断层形变监测洞室中,通过对断裂带进行地质编录和对构造岩进行微观分析,挑选出断层泥与方解石两类样品进行热释光(TL)测年。同时对洞外披覆跨仙女山断层上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断层一侧周坪河谷底上第四纪湖相纹泥夹碳化木及披覆跨九湾溪断层上的第四纪崩滑堆积体中滑带土进行测年。综合分析表明,仙女山断层与九湾溪断层新活动年龄与三峡地区区域断层基本一致,为距今22~23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仙女山断层为16~19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4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的下限值仙女山断层为14~16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3万年左右。晚更新世以来,两断层均没有活动迹象。九湾溪断层上的滑坡为外动力作用所致,并非该断层活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长江上游地区滑坡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长江上游地区100km^2的范围内,共普查发现滑坡1736处,总体积133.97亿m^3,滑坡平均密度1.37个/km^2,平均面变形率1333.03万m^3/1000km^2,其中尤以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的三大片即陇南陕南片,金沙江下游片及长江三峡库区片分布最为密集,具有规模大,活动性高,危害严重的特点,且近年来活动频率和强度有进一不加剧的趋势,在控制滑坡分布主要因素中以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  相似文献   
25.
鄂西秭归盆地及外缘主要断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西秭归盆地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盆地东侧水田坝断裂与其南部龙王冲断裂,北部新华断裂不属同一基底断裂;西侧地表也不存在穿过长江的牛口断裂,但物探深部深测及地震活动特点表明仍存在“牛口基底断裂”。西缘高桥断裂带规模巨大,切割深度大,现代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属弱的工程活动断裂,具一定孕震性。龙会观中强地震是高桥断裂与牛口基底断裂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余断裂都不属工程活动断裂,但不能排除它们发生中  相似文献   
26.
27.
夏金儒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10):174-177
文章介绍了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TEM)工作原理及特点,并以某采区空洞勘查为例介绍了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综合应用查我场地内空洞、土洞的形态、规模及空间分布情况,圈定裂隙发育带的应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28.
地震映像和瞬变电磁法在采区空洞勘查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金儒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Z1):174-177
文章介绍了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TEM)工作原理及特点,并以某采区空洞勘查为例介绍了地震映像法和瞬变电磁法综合应用查找场地内空洞、土洞的形态、规模及空间分布情况,圈定裂隙发育带的应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29.
郑丽娜  张子涵  夏金鼎 《气象》2019,45(8):1075-1084
利用闪电定位仪、加密地面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分析了2006—2015年发生在山东的35次"雷打雪"事件,按照形成机制将其分为暖平流型和海效应型"雷打雪"两类,并细致归纳了两类事件发生时有关要素场及物理量场等方面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暖平流"雷打雪"事件发生前24 h内,对流层中低层是升温的,且越接近地面升温越明显;事件发生在850 hPa至地面有强冷空气突然入侵之时,此时上下温差可达10℃;环流形势也由上下一致的偏南气流调整为低层为冷垫,中高层为暖平流;上升运动中心及不稳定层结集中出现在对流层的中高层。海效应"雷打雪"事件发生前两天,渤海被暖脊控制,海面温度较平时升高2℃左右;在高空槽后的偏北气流猛然增大横扫渤海时,"雷打雪"事件发生;尽管对流活动也发生在对流层低层,但是其不稳定层结的厚度及上下温差较一般海效应降雪要大。  相似文献   
3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对1209号台风“苏拉”倒槽造成鄂西北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苏拉”台风倒槽、东南风和东风超低空急流、华北冷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台风倒槽建立了来自海上的水汽通道,为特大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降水强度则与水汽通量散度密切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