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5 毫秒
21.
李莹甄  夏爱国  龙海英  聂晓红 《地震》2007,27(4):121-128
介绍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了震前数字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乌苏5.1级地震是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所致。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初动半周期、P波与S波振幅比以及应力降的变化。震前震中附近曾出现4级地震集中分布、3级地震空区图像,震前6~9个月出现震群活动,震前2个月温泉地震窗异常。除上述异常外,乌苏5.1级地震前整体异常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22.
利用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识别人工爆破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爱国  刘贤伦 《内陆地震》2002,16(4):337-345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乌鲁木齐市附近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资料 ,运用波谱分析、波形空间线性度等方法作对比研究 ,发现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波谱特征量和波形空间线性度多数情况下差异较大。在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条件下 ,主要差异表现在天然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 fc P和 fc S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2∶ 1 ;天然地震的最大谱值比 Ωm P/ Ωm S也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3∶ 1 ;地震 P波功率谱的频谱特征量 fm W、Δf W也比人工爆破大很多。这些差异可以作为识别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测震学指标。  相似文献   
23.
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翠萍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3,17(2):182-189
利用喀什国家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资料,通过恢复震源位移谱,跟踪分析了序列中3级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同时与1997年强震群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应力释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本次6.8级地震序列与1997年强震群序列相比,地震的应力释放为高应力释放,地震发展成为强震群型的可能性较小。还结合S波偏振分析方法尝试判断了震区几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变化以及目前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24.
经验格林函数法和遗传算法在震源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爱国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4,18(2):130-137
发展了传统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将其与遗传算法结合起来用于地震震源谱的研究,以求得较大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的斜率。在此基础上先用遗传算法较为精确地搜索出较大地震的拐角频率,再用遗传算法对较大地震的振幅谱因衰减造成的损耗进行补偿,从而确定自震源至地震台传播途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最后给出了利用乌鲁木齐区域遥测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测定Q值的范例。从计算结果得出乌鲁木齐至北天山一带的乌苏地区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满足ω^-2形式,Q值在480左右。  相似文献   
25.
针对单台数字波形记录,利用Matlab语言编写了计算程序,以人机交互方式计算S波振幅衰减系数K值.分析S波振幅衰减系数K值与震中距的关系,发现新疆柯坪块体西侧地区,震中距在51~230 km时,K值与震中距相关性较小,表明震中距在此范围地震的K值可以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参数之一.以2009年4月22日阿图什5.0级地震为例,计算了柯坪块体以西地区地震的S波振幅衰减系数K值,发现震前出现2个月的低值过程,地震发生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6.
以2012年8月12日于田MS6.2地震为研究对象。于田MS6.2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为少震区的长时间平静和中等地震的集中活动;前兆异常为和田水平摆东西向趋势转折,矢量方向由北西向转为北东向,东西向产生时序破年变,以及和田土层应力发生了年变畸变。  相似文献   
27.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14,(2):138-141
选取距离于田Ms7.3震中最近的于田地震台记录,利用所记录的震源区附近112次ML3.0以上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Brune圆盘模型计算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值,得到该序列的应力降时序变化曲线。经初步分析后认为,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时序变化特征基本符合前主余型地震序列特征。根据目前余震应力降值的发展趋势,估计该序列今后余震的强度会逐渐走低,再次发生中强以上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8.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新疆南天山西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各台站中小地震的震源谱,进而计算149次ML≥2.0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破裂半径、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并分析南天山西段地区震源参数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南天山西段地区震级与地震矩(M0)、矩震级(MW)、震源尺度(R)之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地震的拐角频率之间成负相关。地震矩(M0)随着震源破裂尺度逐渐变大,成正相关的一次函数关系。初步分析后认为,震级在ML2.5~3.6范围内的地震更适合于研究南天山西段地区有关应力降特征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29.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30.
针对2013年1月29日发生在中哈交界Ms6.1地震,基于新疆数字台网中心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其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7km,其中一个节面走向161°,倾角76°,滑动角-164°,与哈佛大学计算结果一致;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和GPS观测结果,判定该节面为破裂面,同时推断该处有一发震断层,其走向NWW、倾角较大、断错性质为右旋走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