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地形复杂度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复杂度指标(Terrain Complexity Index,TCI)是评价地表起伏和褶皱程度的指标,广泛应用于DEM数字地形分析、数据综合和建模、地貌分类以及DEM精度研究等领域。然而目前地形复杂度指标多数采用单一地形指标或区域统计指标,缺乏局部的复合评价指标。为此,引入多因子分析方法和局部窗口分析方法,探讨一种基于格网DEM数据的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Compound Terrain Complexity Index,CTCI)的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多因子评价方法选取4种局部地形因子(局部高差、局部标准差、局部褶皱度、局部全曲率),之后利用局部窗口分析方法获取各指标的计算值,最后融合4种因子得到每个格网的CTCI。在实验分析中,选取了3个典型地貌样区和1个混合地貌样区,实验结果表明:CTCI能从整体上区分不同典型地貌区的地形复杂程度,同时CTCI在局部范围与混合地貌样区的等高线的密度和变化程度有较好的吻合,表明CTCI能从整体和局部反映地表的起伏和褶皱变化,是较好的地形复杂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2.
总结了数字高程模型构建、特征提取等并行算法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不同并行算法的主要内容;探讨了DTA并行技术在海量地形数据可视化和高性能地学计算的应用,随着DEM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精度、高分辨率DEM产品及其附加服务也逐步产品化。最后,通过分析并行计算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DTA并行技术的研究趋势及研究意义,合适的数据划分和结果融合策略、通用并行算法、容错机制和负载均衡策略的设计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如何在多种计算模式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并行计算解决地学难题,从而得到更接近现实世界地理环境的模拟,并扩大数字地形分析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3.
利用计算机视觉理论与方法恢复未标定图像序列的稠密三维点云,将其统一至地理参考下,并分析转换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此方法成本低,精度可达厘米甚至毫米级,可满足三维GIS中测量、建模与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24.
针对目前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精度评价多数不考虑DEM误差的空间自相关性或仅仅采用经验的自相关性模型问题,本文从DEM插值入手,从理论上推导了插值条件下格网DEM邻域窗口内坡度噪声误差的空间自相关性模型以及坡度精度模型,并选取典型的插值方法和坡度差分算法,从实验角度分析了在顾及和不顾及空间自相关性两种情况下的格网DEM坡度计算模型的噪声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坡度精度受DEM噪声误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影响较大,并与DEM插值方法和坡度计算模型中的差分算法有关。  相似文献   
25.
针对视频浓缩研究未引入运动目标轨迹地理方向进行分析,所实现的可视化效果不能区分表达不同轨迹方向的运动目标的问题,提出了顾及轨迹地理方向的监控视频浓缩方法。该方法使用单应模型将运动目标轨迹由图像空间映射至地理空间,利用属性阈值聚类(quality threshold clustering,QT)算法对轨迹出入口进行聚类,实现轨迹地理方向分析。在对轨迹进行映射聚类处理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虚拟场景视点实现视频浓缩背景构建,生成轨迹类拟合中心线作为运动目标显示轨迹,并通过构建轨迹类表达模型实现运动目标显示排序,最终实现视频浓缩构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依据轨迹地理方向对运动目标进行区分表达,并能灵活调整不同轨迹类的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26.
基于DEM坡度坡向算法精度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1  
坡度坡向是两个最基本的地形因子,目前对DEM坡度坡向计算模型和精度存在一些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没有区分误差来源和分析评价方法的不同.本文对DEM坡度坡向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了验证.旨在澄清目前关于坡度坡向计算模型上的矛盾结论.  相似文献   
27.
DEM流径算法的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学军  晋蓓  王彦芳 《地理研究》2008,27(6):1347-1357
流径算法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土壤侵蚀模拟等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决定着汇水面积、地形指数等许多重要的地形、水文参数的计算。本文以黄土高原两个典型样区的不同分辨率DEM为研究对象,对常用的五种流径算法(D8、Rho8、Dinf、MFD和DEMON)通过相对差系数、累积频率图、XY散点分布图等进行了定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算法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坡面区域,汇流区域各类算法的差别较小;算法差异在不同DEM尺度下都有所体现,但高分辨率下的差异会更明显;在地形复杂区域,多流向算法要优于单流向算法。研究也进一步指出汇水面积、地形指数等水文参数对流径算法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28.
美国ESS200型电落锤是一种重复性好、便于运输和移动、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绿色环保人工震源.可用于结构探测,又可用于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动态监测.在野外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容易发生故障,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加装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处理措施,使之成为自动控制的编码震源.  相似文献   
29.
腾冲火山区剪切波和尾波衰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云南腾冲火山地区观测的地震数字化记录进行了尾波和剪切波的衰减测量。用AkiandChouet和Sato单次散射模型获得 5 2秒和 18秒流逝时间尾波的品质因子分别为Qc (f) =5 7×f- 0 94和Qc (f) =2 6×f- 0 95 ,表明地壳上部和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衰减频率变化率一致。两者均未显示出活火山地区尾波衰减的异常特征。尾波掠过空间椭球的平均半轴 ,前者约为 80km ,大大超出了腾冲火山分布的地理范围 ,后者约为 30km ,在腾冲火山分布的地理范围之内。用尾波规一双台S波振幅比法进一步缩小所用地震波掠过的空间 ,最后获得了S波随频率的衰减有类似于前人报导的活火山地区尾波频率衰减的特征 :相对于低频 (1 5~ 6Hz) ,高频 (6~2 0Hz)的Q- 1s 变化很小。从地表位置看 ,腾冲最年青的全新世的马鞍山和老龟坡火山就在S波掠过范围内 ,打鹰山火山也在近旁。这一结果表明在这三座火山体之下存在低速高衰减体。火山或处于休眠状态 ,或在消亡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0.
采用中日合作,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200m、100m 和地面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震中距8.5~95km,震级ML1.3~5.1),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100m 和地面)的场地放大因子.在8个频率(f =0.75,1.0,1.5,2,3,4,5和12Hz)上所对应的在-100m 处的3个分向(N-S,E-W,U-D)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当0.75Hz f 2Hz时,为1.0~1.49;当2Hz< f <12Hz时,为0.47~0.99;在地面,3个分向在8个频率上所对应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均大于1,其值为1.6~7.63.-100m 处的S波和尾波场地放大因子与地面的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因子的相关系数,当0.75Hz f 2Hz频段时,分别为0.82和0.81;当2Hz< f<12Hz频段时,分别为0.47和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