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吴爱明  倪允琪 《大气科学》1999,23(6):673-684
利用混合海气耦合模式45年模拟积分的结果,对模式大气的年际变化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海气耦合系统中,大气分量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冬、夏季异常环流型的分布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因此,该模式不仅能较好地再现热带太平洋的ENSO变化性,而且能较好地再现ENSO引起的全球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性。  相似文献   
22.
倪允琪  沈新勇 《气象科学》2000,20(3):367-375
本文在简单的热带气耦合方程组中,引进基本风场和平均海流的作用以后,对热带海气耦合Kelvin波的不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得到其耦合不稳定的判据条件,并且分析了它的传播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3.
ENSO期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对我国冬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艳君  倪允琪 《气象》1998,24(9):3-7
利用月平均风场和OLR资料,通过SVD方法研究了前期6个月,3个月和同期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与我国冬季风场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冬季环流异常与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还与同期,前期秋季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同期的显著区域较大,超前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lNino年,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对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  相似文献   
24.
利用NCEP资料对2006年5—9月南海地区季风进行带通滤波,分析各频谱传播特征,研究热带气旋"碧利斯"登陆期间季风涌爆发原因及季风涌对其登陆后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碧利斯"登陆维持期间在南海季风区高频振荡、准单周和准双周振荡相互作用下使季风涌爆发维持;影响南海地区的经向风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都有明显的自东向西传趋势,准单周振荡源地在菲律宾海区;南海地区准单周和准双周振荡对热带气旋"碧利斯"卷入气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有利于"碧利斯"环流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25.
Based on rotational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max-entropy and Mexico-hatwavelet transform techniques,monthly SSTA of the tropical Pacific,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32.5°S—32. 5°N)is investigated.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nd inter-annualvariability take on global scale,and there exist their own significance areas.Moreover,throughthe total time series,the intensity of the variabilities is time-variable.And in fact,both thevariabilities are usually coexistent.In significance areas of each of the variabilities,anothervariability is sometimes quite strong.  相似文献   
26.
华明  倪允琪 《海洋学报》1992,14(5):52-61
本文在建立了一个含约化重力及包括海表温度变化的正压非线性海洋模式的基础上,模拟了在年平均风应力作用下,海表温度及海流场的年平均状况,并做了热带太平洋对风应力突然加强的响应试验.西风增加区域分6.8°N~6.8°S间的整个赤道太平洋和西赤道太平洋二种情况.在这二种情况下,都能产生东太平洋的正海温距平和西太平洋的负海温距平,且正海温距平向东移动,与实际的EI Nino现象相似,并就海洋中Kelvin波和Rossby波的传播作了一些讨论. 此外,本文还试验了减弱的赤道太平洋东风恢复正常后,El Nino的衰减过程.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EI Nino衰减过程与观测到的现象比较类似.  相似文献   
27.
With the L-P approximate method(variation of parameter method), a barotropic channel model in β-plane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wav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on the formation of blocking. The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which can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blocking formation, maintenance and breakdown, has been obtain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proximate expansion. The importance of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wav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is stressed in the solutio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dynamic process of the blocking formation. Some required conditions of blocking form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8.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the summer atmospheric energetic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a low-resolution global spectral model. The numerical model is a global, spectral,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with five equally spaced sigma levels in the vertical and triangular truncation at wavenumber 10 in the horizontal. The model includes comparatively full physical processes.Each term of the energy budget equations is calculated in four specific latitudinal belts (81.11°S-11.53°S; 11.53°S-11.53°N; 11.53°N-46.24°N; 46.24癗-81.ll癗) from a five-year simulation with mountains and a one-year simulation without mountains, respective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ly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ynoptical scale waves transport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 to long waves and increase conversion from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zonal flow to eddy's and from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to the zonal kinetic energy in region 3 (11.53°N-46.24°N  相似文献   
29.
王欢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6,64(6):734-742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致使淮河洪水泛滥。这次暴雨过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低涡造成。通过对此次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这次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同时,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北,并维持较长时间,造成雨带一直维持在淮河流域。高层辐合中心的加强使低空急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的增强进而引起低层辐合的加强,而低层辐合的加强以及上升运动的潜热释放导致低涡的发生,低涡形成及形成后移动缓慢,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暴雨。高层中尺度辐散区的抽吸对低层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加强的作用。低层的中尺度辐合场和高层的中尺度辐散场的发展与耦合对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低层中尺度辐合区的减弱预示着系统的衰减,西南偏西的中层相对干冷空气侵入并在梅雨锋前缘下沉促进了系统的衰减。  相似文献   
30.
殷永红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1,59(4):459-471
采用NCEP/NCAR的1979~1998年逐月平均的海表温度及1000hPa风场资料,进行滤波和均方差计算,得到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表温度(SST)和风场的年际变化特征.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和投影法对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大洋SSTA演变的主要时空特征和相应的距平风场特征;并用相关分析研究热带三大洋与ENSO相关的特征,得到三大洋间的同期相关关系为印度洋SSTA与赤道东太平洋SSTA成正相关,而赤道东大西洋SSTA与赤道东太平洋SSTA成弱的负相关;赤道印度洋在落后于赤道东太平洋3个月左右时正相关达到最大,赤道大西洋在超前于赤道东太平洋6个月左右时负相关达到最大;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与ENSO相关的分量对各自大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数值相近,最大在40%以上,平均解释方差分别为14%和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