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的主要热力特征及其与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的温度场有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其次是南北差异;三峡地区旱涝年的冬季青藏高原有较明显的热力差异,这些热力差异对三峡地区夏季旱涝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62.
密度界面反演作为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期以来都是重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结合抛物线密度模型及频率域算法的优点,将抛物线密度函数应用于Parker-Oldenburg算法,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抛物线密度模型的频率域公式,从而建立了基于抛物线密度模型的三维密度界面重力异常正反演的算法和流程.理论模型数据试验表明本方法快速、有效,适用于大多数浅部比深部增加更快的实际地壳密度.研究中还利用该方法对川滇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并与接收函数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3.
蒙古中南部地区噪声层析成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中蒙国际合作项目"远东地区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研究",我们首次获取了蒙古中南部地区密集的地震台阵观测资料.本研究收集了69套宽频带台站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间的垂直向连续记录,利用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采用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频时分析方法,提取了1478条周期6~30s的瑞雷波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DitmarYanovskaya方法,我们构建了研究区6~30s瑞雷波的高分辨率(0.5°×0.5°)相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横向非均匀性,但并不显著(相对变化~±2%).短周期(如6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北部山盆显示为高速,南部盆地、戈壁滩均显示为低速;随着周期的增大(如15s,20s),地形的控制作用相对减弱.较长周期(30s)的相速度分布图上,南部的高速区进一步扩大,与南部地壳厚度较薄有关.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相速度分布有明显差异,暗示它不仅是地表地形和构造的分界线,而且还是地壳结构的分界线.从6~30s中戈壁一直显示为低速,可能与该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研究区北部杭爱山—肯特盆地一直显示为相对的高速,与该区具有较老、稳定的地层有关.  相似文献   
164.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空间分辨尺度图表明,在台站覆盖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横向分辨率达到50km.2D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受地表沉积层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周期15s相速度图上的低速区或高低速的陡变梯度带附近,充分说明该区的强震活动与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中等周期(如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小江断裂、松潘—甘孜块体呈现最显著的低速,可能暗示这两处的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较长周期(如40~60s)的相速度分布与上地幔顶部热状态和构造活动(如岩浆作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显著低速,可能暗示滇西南地区上地幔顶部物质存在部分熔融.不同构造块体下方的频散曲线,具有不同的相速度特征.腾冲火山下方的频散曲线在10~60s一直为较低的速度,尤其是到40s以后,相速度随周期的变大增速明显放缓,至60s比其他任何块体速度都低,暗示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低速至少来自上地幔顶部(约100km).  相似文献   
165.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 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最后通过线性插值,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结构.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已经达到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祁连山下面我们发现了亚洲板块,且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俯冲的迹象;在两大板块中间,我们观测到延伸到250 km深度的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可能是地幔物质底辟上涌现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6.
对比国家气候中心耦合模式BCC_CSM1.1提交CMIP5的历史(Historical)试验和年代际(Decadal)回报试验对中国气候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Decadal试验回报的中国降水气候分布更接近观测,回报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距平误差比Historical试验减小明显。对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降水年代际变化,Decadal试验能回报出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多的特征,但Historical试验模拟的降水变化与观测相反。由于Decadal试验和Historical试验的区别之一是后者利用观测海温资料进行了初始化,为了探讨观测海温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将Decadal试验与恢复(Nudging)试验(即模式积分过程中,模拟海温始终向观测海温恢复)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udging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南涝北旱”型降水变化,也能够模拟出相应的东亚急流增强且偏南的特征。这表明气候模式对海温的回报能力是影响其对东亚气候年代际异常模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7.
青海地区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及中国地震局“十五”期间在青海布设的3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SKS、SKKS和PKS波震相进行了偏振分析,计算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的偏振方向(φ)和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多数台站下方的地震各向异性参数都表现出随方位角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可以用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其中上层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位于N65°E~N95°E之间,可能与中下地壳物质的流动有关;而下层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位于N105°E~N135°E之间,可能为祁连块体NEE向的推移及导致的岩石圈缩短有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与周边的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相比,昆仑断裂附近两个台站GOM和DAW的各向异性特征急剧变化,其快波方向都与该断层近乎平行,这很可能暗示昆仑断裂已经切穿整个岩石圈;阿尔金断裂附近两个台站(LEH和HTG)无效分裂事件的方位分布与阿尔金断裂走向缺乏相关性,我们推测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可能为地壳尺度的断裂.  相似文献   
168.
重庆市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重庆市长年代逐月地面气温及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气温序列存在准2年、准4年周期及16个月的年际振荡特征;而降水序列有准4年、准2年周期及8~16个月的年、季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69.
周村区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先芸  王继波  李永华 《山东气象》2007,27(1):49-50,52
对2005年7月、10月和2006年1月新、旧站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站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本站气压均比旧站偏低,气温偏低的幅度不大,气压偏低的幅度较大;两站最多风向及频率不完全一致,新站平均风速比旧站略偏大;两站相对湿度差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0.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格局改变对荒漠植物生长的影响,以甘肃民勤典型荒漠植物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作为对象,通过4年连续人工模拟增雨试验(+0%、+25%、+50%、+75%和+100%多年平均降水量),于2011年7月对不同增雨处理的白刺土壤水分、叶片性状和枝条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増雨处理影响白刺生理生态特征变化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75%和100%增雨处理能够显著改善白刺灌丛10cm土层的含水量。白刺叶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比叶面积、单位重量叶氮含量,以及枝条长度和基部直径的增长量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100%增雨处理的叶水势和叶片功能性状指标在增雨后第1天显著大于0%处理(P0.05);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在各増雨处理下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75%、100%增雨处理的枝条长度和基部直径的增长量比0%处理的分别增加64.57%、66.63%和48.71%、67.54%,且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这说明在降水增加的情景下,白刺通过采取内在生理和外在形态方面的适应策略来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