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41.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技术综述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它们存储的数据格式互不相同,导致了空间数据多源性的产生,给数据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带来不便.本文阐述了多源空间数据的产生、表现并对多源数据的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实现多源数据集成的数据格式转换、数据互操作和直接数据访问方法.最后展望了多源数据集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呼和浩特市自动站观测的气象要素资料和探空资料以及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的PM10数据,分析了沙尘暴过境前后地面气象要素、高空风和理查逊数以及PM10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受地面低气压控制,空气极度干暖,风向为稳定的西南风,3~5.5km高度上有较强的动量下传,大气不稳定性在500~400hPa之间。沙尘暴过境时气温迅速下降,风速急剧增大,风向突变为西北风,空气呈干冷状态,1.5~3km高度上有较强的动量下传,大气的不稳定性主要发生在850 hPa以下。沙尘暴发生时较发生前PM10浓度值增加21倍。  相似文献   
143.
以天山北麓为研究区,通过MOD10A2获得月最大雪盖,在无雪区构建虚拟气象站,提高了样本点数量和空间均匀性。运用普通Kriging和协Kriging法对12月至2月最大雪深进行了空间插值,利用交叉检验法对插值精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4.
树轮记录的贺兰山北部5—7月PDSI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采自贺兰山北部3个采样点的油松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发现,5—7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与区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RE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利用RES重建贺兰山北部1759—2005年来5—7月的PDSI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47.90%,且方程稳定。贺兰山北部5—7月的PDSI重建序列平均值为-0.41。重建结果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干旱事件和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期两个显著湿润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5.
利用无人机探测台风海鸥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 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 飞行高度为500 m, 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 成功获得了探测时段内的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海拔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果表明:气压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性相关 (r=-0.98);距离台风中心越近, 气压越低, 风速越大, 温度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地面至3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1.02 ℃/100 m, 300~5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0.46 ℃/100 m, 近地面的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大; 探测时段内, 风速最大值为22.3 m/s, 平均值为15.1 m/s。  相似文献   
146.
提高水泥环韧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SHPB技术和反射式动焦散线法测定了不同配方水泥石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断裂韧性,对增强水泥石抗冲击性能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实验探索,给出了两种实验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47.
对东太平洋海盆CC区多金属结核的研究发现,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史经历了三个生长期,即早中新世早期生长期(核心形成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生长期(中间层组形成期)、上新世至第四纪生长期(外层组形成期)。每个生长期之间曾出现过结生长的间断期。早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史表明本区曾存在三个沉积环境不尽相同,但沉积速率均小于3m/Ma的沉积期,即早中新世早期钙质软泥沉积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硅质软泥沉  相似文献   
148.
149.
150.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 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