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04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鹰扬关群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区广泛发育,为一套以绿片岩相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及相关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含有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该群的成岩背景过去一直认为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大陆裂谷环境,时代归属为新元古代。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鹰扬关群火山岩主要属于基性-中性火山(碎屑)岩类,在岩石化学成分上表现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包括U、Th、Ba、K和Rb等)和轻稀土元素,而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获得鹰扬关群中变角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15.1±2.1)Ma(n=13,MSWD=1.8),表明其为加里东期海相火山喷发的产物。结合云开地块北缘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和岛弧型变质基性火山岩的资料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早古生代的古洋盆,鹰扬关群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可能是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消减过程的地质记录,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加里东期的构造格局是俯冲增生造山带而不是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2.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23.
利用朝阳市1961—2016年气温、降水资料和2007—2016年社会经济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气候系统和城市系统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将适应能力分为五个等级,定量评估了2007—2016年朝阳市气候系统危险度、城市系统适应度以及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7—2016年朝阳市气候系统危险度显著增加,危险度由“较低”水平至“一般”水平,气候系统危险度的增加主要是由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危险度增加造成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朝阳市城市系统适应度稳步提升,由“低”水平提高至“高”水平;在气候系统和城市系统共同作用下,朝阳市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年增加率为0.029,综合能力由“较低”水平提升至“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4.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降水过程实际上是云的发展过程的体现.本文所使用的二维云分辨模式(2DCRM)就是GCE模式的二维版本.利用该模式对2008年6月10-15日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降水时段地面降水收支及热量收支在不同降水发展阶段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由局地大气增湿和水汽辐合率减小来抑制降水发展;在成熟阶段,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地面蒸发和局地水凝物变化均有正的贡献,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在衰退阶段,降水强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水汽辐合显著减小.在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水汽的主要消耗项是局地水汽增加;在对流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水汽的主要消耗过程是水凝物生成并向降水性层状云区输送.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局地大气温度变化率相对较小,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大气冷却达到最强,区域平均大气温度变化率主要受区域平均的热辐散率与区域平均的潜热释放影响.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小冰期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已发表的小冰期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小冰期时期中国气候特征的区域性.结果表明,小冰期在中国地区不同区域代用指标记录中均存在,但是小冰期的起讫及持续时间具有区域差异性,温湿配置也不尽相同.小冰期的起始时间主要呈现出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势,即青藏高原最早,华北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最晚.温湿配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季风区小冰期时期总体上是冷干的气候环境,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则呈现冷湿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26.
对临安1959年12月-2011年3月的大雪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临安大雪气候特征;对1995--2011年的12次大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得出产生大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地面冷空气、500hPa高纬环流形势和中低纬南支槽、中低层逆温层、700hPa强盛暖湿气流或西南急流;冷空气活动路径主要有偏北路、西北路和偏北路加西北路,本文根据统计资料得出临安大雪预报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7.
本文讨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可采用的系统工程治理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8.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形成于晚太古代,遭受过多期变质和变形的改造,其中发育了不同期次和层次的动力变质岩。变余韧性剪切带内发育了条带状片麻岩和变粒岩,相伴有变余鞘褶皱和构造透镜体,变余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发生在较低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地壳加厚作用的初期。变余糜棱岩貌似条带状片麻岩,但在青石中保留了早期石英拔丝构造和加粗的动态重结晶长石集合体。糜棱岩化作用的温度在550℃以上,变形后沿面理形成了饼状或椭圆状青石,变晶时温度近600℃,压力近300MPa。  相似文献   
129.
王涛 《地质论评》1981,27(4):373-374
煤田地质勘探规范中,对煤层稳定性类型的划分标准,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是这些划分标准多属定性描述,因而在理解时因人而异,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作者收集整理了江西省一些主要煤田地质勘探的资料,根据赵隆业“煤田地质勘探译文集”中有关煤层稳定性及确定煤矿勘探密度方法所介绍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定量划分煤层的稳定性类型问题,做了些工作。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继续研究这一问题时参参。  相似文献   
130.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1912Ma)。这一古老基底首先受到中元古代构造热事件(1361~1040Ma)的影响,随后受到新元古代与弧岩浆活动有关构造热事件(791~817Ma)的强烈改造。松潘—甘孜复理石杂岩的基底是亲洋壳型的,形成于晚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解作用(681~655Ma)。高原东缘的前寒武纪微地块可能是由这次裂解作用从扬子或青藏地块拉裂出去形成的。这些微陆块先增生拼贴于东冈瓦纳大陆、然后又从中裂离,并最终卷入高原东缘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伴随东冈瓦纳大陆裂解,高原东缘古特提斯洋于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拉开(328~292Ma),经早中生代弧-陆碰撞作用闭合(224~213Ma)。中侏罗世这一地区发育显著的构造岩浆活动(175Ma),但其动力学背景仍不十分清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97Ma)可能是印度板块初始俯冲阶段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18Ma)与陆-陆碰导致的大规模走滑断层作用所引起的同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