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5层海洋模式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区波长在450-840 km之间的长Rossby波的动力特性.不考虑耗散时,STCC区域的长Rossby波是中性波,其快模态的周期是88-110 d,相速度为0.06-0.09 m/s,群速度几乎与相速度相同.弱耗散作用使长Rossby波为弱衰减波,但几乎不影响其相速度与频率.观测的STCC区海平面高度(SSH)的准90d振荡对应长Rossby波的第一斜压模,"快"模态的波动振幅是"慢"模态的约5倍.准90d振荡存在的3个必要条件是:(1)第2层向西平均流取值为0.02-0.04m/s;(2)2个活动层的厚度超过480 m;(3)第2层的密度介于24.8-26.8之间.正因为北太平洋STCC区满足这3个条件,才在该海域出现SSH的准90d振荡.海面热通量的变化对快模态长Rossby波的传播特性影响不大,但对慢模态的传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考察了一般多层准地转模式中初值与参数共同扰动的情形。在初始扰动场仅依赖于初始扰动位势涡度、初始扰动边界速度环量与扰动参数的条件下,给出了扰动能量、扰动位涡拟能发展上(下)界精细的显式估计。进而在Lyapunov意义下广义非线性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得到了对应于Arnold 第二定理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本文工作推广了仅考虑模式中初值扰动情形所得到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113.
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根据Levitus资料,对具有立体结构的南海暖水给出了定义,分析发现: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过程可分为发展、维持、退缩和消失4个阶段;就气候平均而言,南海暖水在季节变化中始终保持西北部浅、东南部深的特点;南海暖水的深度与同期温跃层上界的深度在空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趋势上都基本类似。采用“intermediate”模式模拟了南海暖水的范围和厚度,结果表明发展阶段的南海暖水范围和厚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南海地  相似文献   
114.
北印度洋越赤道经向翻转环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50a(1950~1999)的SODA资料对北印度洋(7°S以北)越赤道的经向翻转环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年平均而言,上层向北的入流在越过赤道后最终通过Ekman层向南返回构成环流圈;在赤道附近的混合层,表层存在与Ekman流相反的流动。向北的入流主要通过西边界流实现,深度可达500m,向南的流动在西部较强。此环流有很明显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4a;它的变化与海面风应力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反映此环流年际变化的2个指数。  相似文献   
115.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薇  刘海龙  刘秦玉 《大气科学》2003,27(5):811-820
分析SODA同化资料(1950~1999年)所描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一次表层的东向逆流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场看,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向流主要包括东、西两部分,其中,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西侧的东支逆流位置偏南,强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弱.海表风应力的旋度异常产生的Ekman抽吸是东支逆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位于西太平洋的西支逆流位置偏北,春季一夏季强度较大.西支逆流的形成和季节变化可以由副热带模态水的辐合解释.  相似文献   
116.
通过最新的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洋数据资料,对于东海黑潮以及琉球群岛以东海域的海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琉球群岛以东西边界流最大流速出现在600~1200 m深度的地形坡度最大处,大小约为0.2 m/s。由于冲绳岛以南庆良间水道的水交换对于东海黑潮流量有重要的影响,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从南向北逐渐递增,平均流量为28×106~35×106m3/s;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流量则比东海黑潮小一个量级,平均值小于其变化的方差;由于受庆良间水道海流的影响,冲绳岛东侧的流量要远小于奄美大岛东侧的流量。同一纬度大洋中西传的Rossby波对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有较大影响,因此琉球群岛以东西边界流的流量有大约100 d的显著变化周期。庆良间水道以南的东海黑潮由于主要受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控制,也有大约100 d的显著变化周期,庆良间水道以北的东海黑潮则没有该特征。  相似文献   
117.
依据再分析的海洋温度、盐度月平均资料和观测的热通量资料,确定了北太平洋中纬度晚冬海表温度(SST)持续异常现象较明显的海域是位于38°-42°N,158°E-172°W的西部海域和位于35°-42°N,172°W-145°W的东部海域.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海域,晚冬SST持续异常现象的主要机制是海洋上混合层的"再现机制";而东部海域晚冬SST的持续异常现象主要是海面净热通量的持续异常所致.由于冬季北太平洋西风异常导致的上混合层深度季节的差异在1976年前后的不同,1976年后晚冬混合层深度深,"再现机制"的作用明显,SST持续异常现象更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118.
郑建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10,41(6):799-806
根据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NCEP/NCAR中心的大气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的ENSO可以导致大西洋Nino模态或经向偶极子模态,这主要是通过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或大气的太平洋-北美遥相关过程实现的。大西洋Nino模态的暖(冷)位相会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降低(升高)。这可能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使印度洋增暖(变冷),进而引起赤道中太平洋的东(西)风异常,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能发展成为La Nina(El Nino),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另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直接可以导致太平洋Walker环流增强(减弱),从而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