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吴锦成  朱烨  刘懿  尹航  袁飞  王洁 《水文》2022,42(3):72-77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高温热浪的潜在危害性,利用中国气象站1961—2017年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相对高温阈值方法识别热浪事件,分析了热浪频次、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热浪频次、热浪累积日数大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全国热浪开始于4月,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再向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发展,9月全国热浪基本结束;除淮河流域外,高温热浪年累积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7月全国热浪的持续性增强,以北方和东南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全国高温热浪日数于1980年和1990年发生突变,西北、东北北部及黄河中下游于1980年前发生突变,云南、福建及江西的突变年份为2000年以后;高温热浪日数呈逐年代先减(1960年至1980年)后增(1990年起)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2.
王洁  宁凡  杜艳  杨洋 《陕西气象》2013,(3):20-22

利用2000—2011年共计12a的陕西省雷电灾害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与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一致,即高发月是8月,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2)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北向的“纺锤状”,与多年平均雷暴日呈现南北走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雷电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仅与雷电出现的频率有关,还
与人口密度、电子网络设备的稠密程度密切相关,西安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平均年雷暴日较少,雷电灾害事故却是全省最多;(4)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严重性的关注度,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措施,是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3.
研究数字线化图(digital line graphic,DLG)坐标转换,是加快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推广使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讨论坐标转换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转换模型分析了ArcGIS坐标转换的适用性与精度.结果表明,利用Arc-GIS软件能够实现数字线划图的坐标转换工作.  相似文献   
104.
李中州  王梦玺  张步乾  王洁 《地质论评》2022,68(4):1261-1277
层状岩体冷凝中—晚期有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晶粥中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常以压实作用为主,但不同层位压实作用的效率往往不同,目前对控制压实作用效率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笔者等以扬子北缘出露规模较大、分异程度较高的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斜长石、单斜辉石的晶体粒度分布(CSDs)和空间展布形式(SDPs)分析,探讨了岩体中部带下段(MZa)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中部带上段(MZb)氧化物辉长岩粒间熔体的排出机制及其效率。岩体MZa和MZb中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CSD曲线均具有相互平行的特征,SDP图解具有负相关趋势,分别与机械压实的特征和趋势一致,表明各岩相带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均为机械压实。模拟计算得到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氧化物辉长岩中封闭粒间熔体比例(FTL)分别为:28%~33%,14%~23%和7%~12%,表明从MZa到MZb机械压实逐渐增强。MZa中橄榄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最大(2.23~3.78),特征长最小(0.29~0.45)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较大长宽比(5∶1~11∶1),表明岩浆冷却速率较快,导致压实效率最低,粒间熔体未被有效排出。MZa中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减小(1.31~2.60),特征长增大(0.43~0.58)且小颗粒斜长石长宽比减小(<5∶1),说明冷却速率变慢,导致压实效率提高,粒间熔体被有效排出。MZb氧化物辉长岩中斜长石CSD截距进一步减小(0.49~1.60),特征长进一步增大(0.53~0.69)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低长宽比(<5∶1),说明冷却速率进一步降低,同时相较于橄榄辉长苏长岩和辉长苏长岩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增大,压实效率进一步提高,粒间熔体排出程度达到最高。因此,层状岩体晶粥中机械压实效率主要受控于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以及岩浆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较低并有大量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机械压实作用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5.
李中州  王梦玺  张步乾  王洁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40-2022062040
层状岩体冷凝中—晚期有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晶粥中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常以压实作用为主,但不同层位压实作用的效率往往不同,目前对控制压实作用效率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笔者等以扬子北缘出露规模较大、分异程度较高的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斜长石、单斜辉石的晶体粒度分布(CSDs)和空间展布形式(SDPs)分析,探讨了岩体中部带下段(MZa)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中部带上段(MZb)氧化物辉长岩粒间熔体的排出机制及其效率。岩体MZa和MZb中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CSD曲线均具有相互平行的特征,SDP图解具有负相关趋势,分别与机械压实的特征和趋势一致,表明各岩相带粒间熔体的排出方式均为机械压实。模拟计算得到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氧化物辉长岩中封闭粒间熔体比例(FTL)分别为:28%~33%,14%~23%和7%~12%,表明从MZa到MZb机械压实逐渐增强。MZa中橄榄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最大(2.23~3.78),特征长最小(0.29~0.45)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较大长宽比(5∶1~11∶1),表明岩浆冷却速率较快,导致压实效率最低,粒间熔体未被有效排出。MZa中辉长苏长岩斜长石CSD截距减小(1.31~2.60),特征长增大(0.43~0.58)且小颗粒斜长石长宽比减小(<5∶1),说明冷却速率变慢,导致压实效率提高,粒间熔体被有效排出。MZb氧化物辉长岩中斜长石CSD截距进一步减小(0.49~1.60),特征长进一步增大(0.53~0.69)且小颗粒斜长石具有低长宽比(<5∶1),说明冷却速率进一步降低,同时相较于橄榄辉长苏长岩和辉长苏长岩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增大,压实效率进一步提高,粒间熔体排出程度达到最高。因此,层状岩体晶粥中机械压实效率主要受控于堆晶矿物与粒间熔体密度差以及岩浆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较低并有大量铁钛氧化物结晶时机械压实作用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6.
利用2007—2017年冀北地区38次输电线路发生舞动时的地面观测、探空资料,分析输电线路舞动的时空分布及气象要素特征,得出冀北输电线路舞动的气象要素指标。结果表明:(1)西北部山区舞动事故较东部沿海多,呈略减少趋势,但并不显著,高发时段为4—5月;而东部沿海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高发时段为11月。11 a来途经沽源、丰宁、赤城境内的沽太I线发生舞动事故最多。(2)输电线路舞动前后,地面气象要素不一定存在高频变化,但舞动发生前需同时到达一定的阈值范围,且在阈值范围内各气象要素可增大、降低或保持不变。(3)输电线路舞动发生时,在700~850 hPa存在暖层或逆温层,在暖层或逆温层及以下,露点温度差基本小于2℃,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近似饱和及饱和状态,在中高层湿度相对较小。(4)输电线路舞动发生在冻雨、雨夹雪、雨转雪、雪的天气条件下。(5)对舞动气象预测模型进行回报检验,发现能较好地回报出冀北输电线舞动情况,对电网气象服务具有一定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河北省2011—2015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国家气象站数据、交通气象站数据、路面结冰风险普查数据、因路面结冰造成的交通管制和交通事故数据、车流量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等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载体敏感性构建了高速公路路面结冰风险区划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制定了河北省高速公路路面结冰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108.
基于Morlet小波技术的北京平原地面沉降周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地面沉降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一直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均匀地面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地基下沉,损害地下管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威胁城市安全。为了研究地面沉降发展的特征,分析其演化趋势,本文选取2011—2014年的27景Radarsat-2数据,采用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获取该时段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时序监测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根据相干点密度差异选取4个典型地面沉降区,分析其地面沉降多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沉降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最大沉降速率为162.70 mm/a,年均沉降速率50.08 mm/a;地面沉降在时间域具有明显的局部周期性变化特征。在28 T (1 T表示1个24 d的时间段)的时间尺度下,存在着约13.3月的时间周期,不同位置还存在不同的不稳定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9.
利用1980—2021年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电力部门提供的导线覆冰个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历史导线覆冰空间特征,发现省内南部沿海和张家口东北部主要以雾凇覆冰为主,邢台东北部、沧州东部地区存在少量雨凇覆冰情况。系统分析2015年11月15次覆冰跳闸事故的天气环流形势,造成此次灾害的冷空气由北向南传播,中后期叠加来自西部向东传播的气流;关键区对流层低层存在雪水混合物和明显的风切变,对流层中层存在“负〖CD*2〗正〖CD*2〗负”的温度异常层结分布特征,热力环流中上升运动为覆冰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气象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导线覆冰增长、维持、消融过程,建立导线覆冰小时级覆冰厚度预报模型。利用覆冰个例进行检验,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捕捉气象条件对导线覆冰过程的影响,能够客观地反映覆冰厚度时空分布特征,为覆冰监测预警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0.
利用油气化探方法分析南海北部采样点海水中的甲烷气体的浓度,发现在甲烷浓度分布图中有7个异常高的位置,其中的一些区域已经探明有油气藏的存在,结果表明通过海水甲烷浓度来探测油气藏是可行的,对今后的海洋油气探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