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292篇
大气科学   366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1566篇
海洋学   31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上海地区水平定向钻进铺管(HDD)钻遇不易成孔的砂性软土的概率甚高,这种地层对泥浆性能有特殊要求。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复配型增效商品土粉基调相近,难以就大量工程个案恰如其分地发挥关键功效。为此,论述了该类工程环境下泥浆性能设计要点,分析了材料添配的作用机理,重点给出了泥浆密度、粘度、切力以及失水量等参数调控的宜于实用的若干配材技术,以提供相类似工程条件下泥浆运用的可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以兴仁县新龙场镇大洼村映山红"采空"结构型滑坡隐患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分析此类发育模式滑坡的变形机制。结合我省以往研究项目,初步建立了此类发育模式的岩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提供了研究区"采空"结构型滑坡隐患的自动化监测预警方案建议,为开展"采空"结构型滑坡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3.
进入三都镇地界,随处可见满载煤渣的重型大卡,狭窄的水泥道路上只能容两辆车相互通过,路旁稀稀落落有一些坪子堆放着煤渣,红色砖瓦房的墙壁上布满黑色印记。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补偿式摩擦桩基──访法兰克福展览会大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7.
对徐海—石头岗花岗闪长岩体围岩中黑云母及有机质变质程度的研究发现:距岩体580m范围内的接触带岩石皆具有角岩化现象。黑云母含量受原岩成分影响,其鳞片粒径与岩体距离密切有关。围岩中镜质组反射率,(R_(mas))值与岩体距离之间有十分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8.
朱令人 《地震地质》1989,11(4):53-54
夏浩明同志的文章(下称《讨论》)对我发表在《地震地质》1988年2期上的《大地震前地震信息熵的异常——以乌恰地震为例》(下称《例》)提出了若干原则性的批评。对此,我首先表示欢迎和感谢。夏浩明同志能坦率地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进行自由讨论是很好的。我也本着这样的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问题的认识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09.
近几年来,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合作发展更快。两国政府已决定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苏联中亚地区可以直接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这完全符合两国科学家的愿望。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苏联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于1988年12月6日在乌鲁木齐签定的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是这一合作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从活动论的观点出发,讨论了新疆北部及其邻区自晚前寒武纪以来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进程。晚前寒武纪西伯利亚和泛塔里木是被中亚蒙古大洋分隔的两个地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形成于志留纪末,它之所以缺乏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在于它的形成是泛塔里木地块解体之后分离出来的一些小地块重新拼合的结果。泥盆纪初因额尔齐斯的裂谷作用在西伯利亚板块的南缘分裂出一个以早古生代褶皱为基底的中间地块。早中石炭世因巴音沟-博格达-东黄山的裂谷作用将准噶尔-哈密地块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割出来。到石炭纪末,彼此割裂的地块最终拼合在一起。早二叠世开始,该区进入碰撞期后陆内造山作用阶段。这个阶段以两次大规模走滑断裂和推覆构造为特点。该区地块间边界的重新调整,地块的再分割、山脉隆升、盆地沉陷和地壳沿南北方向的缩短都与此密切相关。显然,碰撞期后陆内造山作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已有的构造格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犁和吐鲁番地块间沿大型走滑断裂发生巨大的相对位移。作者认为,该区碰撞期后陆内造山作用的力源主要来自北、南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