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陆地震对人类威胁最重。全球大陆地震集中在北纬20°—50°地带,它们可分为四个相似的地震区。中蒙地震区和北美地震区的对比,能很好地揭示其相似的特征。中、美两个地震区的东半区都是相对的少震区,以北东向地震构造为主,均穿插北西向断续的地震构造,构成交叉的网络。此外,根据两地区地震强度和数量的分布,都可以分成几个近东西向的板条,每条之间在地震活动、地壳形变、新构造活动、重力、地磁、地壳结构、以及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差异。然而地震网络和岩石圈的板条分割这两种构造格局的综合作用,两个区域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在此控制下,也表现了某些震源构造的相似,如邢台地震与新马德里地震,泉州地震与查理斯顿地震。  相似文献   
12.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吴贻  李天斌 《地震地质》2005,27(1):131-144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 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 1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山脚断层各段落的活动性并不相同,向NE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段落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不活动。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同时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应该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盆地周围发育了一系列的火山 (群),由于盆地的发育是紧随这些火山主要活动之后的,盆地的形成与周围火成活动有着必然联系,一些地球物理资料和盆地内的构造发育及沉积迁移特征表明,台北盆地的发育是深部岩浆体的冷却收缩所致。台北盆地深部存在与大屯火山群深部相通的岩浆体,岩浆体的冷却由南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13.
马宗晋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6-658
1 新中国成立前李四光的创业 李四光14岁(1903年)深怀日帝炮击我国舰、民之恨,赴日苦学造船,兼受中山先生革命宏愿之教诲,誓入同盟会.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2007,14(4):1-17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km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相似文献   
15.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球上 ,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特提斯碰撞构造带上 (图 1) ,世界上至少有 2 0个大都市坐落在这个高危险地区内。仅在 2 0世纪期间 ,与碰撞相关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图 2 )在该地区就造成了逾百万人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破坏性的火山作用主要由会聚或碰撞型板块边界附近粘稠而多挥发性的岩浆喷发所致 ,而最具破坏性的地震则是由碰撞后构造带的推覆作用和走滑断层作用引起的。一项探索性的协作研究计划已经在特提斯地区展开 ,该研究旨在评价与碰撞相关的地幔动力学在地震和火山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评估其在减轻整个特提斯碰撞带地震和火山…  相似文献   
17.
俯冲带深部物质的非均匀流变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计算表明,俯冲带深部主要矿物相的流动强度差异很大。俯冲带矿物流动强度的差异和构造环境复杂性预示着俯冲带深部物质变形是非均匀的,这种非均匀性是控制俯冲带内许多地质、尤其是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俯冲带构造物理背景和俯冲带深部矿物流变性质变化,研究了俯冲带深部非均匀变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板舌变形的几何形态、俯冲带火山活动性、中、深源地震活动性、板舌下插深度和消减过程与俯冲带非均匀变形的相变性。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77  
马宗晋  张家声 《地质学报》1998,72(3):211-227
青藏高原形成至今经历了4个互有叠接的构造期。α期以南北缩短和向北推移为主,主要发生在45~35 Ma期间,β期表现为长周期缓慢隆升,在35~5.3 Ma期间占主导地位;γ期为短周期快速隆升阶段,自5.3Ma开始,3.0 Ma以后逐渐达到高峰;δ期以东西向伸展变形为特征,3.0 Ma以前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3.0 Ma以后遍及整个高原.第四纪以后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变形运动形式。根据γ期和δ期构造变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把青藏高原划分为西藏、羌塘和柴达木3个构造域。  相似文献   
19.
构造应力作用下流体运动的动力学分析——构造流体动力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孙雄  洪汉净  马宗晋 《地球学报》1998,19(2):150-157
本文从流体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应用渗流力学、岩土力学及弹性力学的理论及方法,推导出了考虑应力状态的可变形介质中流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由该方程可以看出:应力状态是影响流体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通过3种方式来影响流体的运动,其一是:应力的作用改变介质的渗透性能,从而影响流体运动;其二是:平均正应力的变化速率影响介质的含流体能力,它以源汇项的形式反映在方程中;其三是:应力的作用影响流场的初始状态及边界状态,通过影响定解条件反映在动力学方程中,从而影响运动特征。构造应力场对流体运动的最终影响是这3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临震预报必须明确,要求震前一至三天以前发出,而且顶报的时间段也只能是几天,这确是一项科学难题。临震预报目前还主要是求之于对临震异常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