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南极海冰面积变化特性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联系陈锦年,乐肯堂,于康玲,张彦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大学,青岛266003)关键词南极海冰面积,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厄尔尼诺1引言80年代以前,人们对南极实地考察、资...  相似文献   
12.
陈锦年  张彦 《海洋学报》1998,20(3):134-139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海洋表层海温和印太暖池区域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印太暖池)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北极海冰快速消融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百年来全球SSTA呈现缓慢升高,但期间也存在年际变化的波动,近10年来全球SSTA升高有减缓的趋势,印太暖池区域的SSTA长期变化与全球基本一致。而北极海冰覆盖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正距平转换为负距平,且以-1.5%/10 a的速度快速减少,每年7—10月的海冰覆盖率减少速度最快,分别为-2.6%/10 a、-2.8%/10 a、-3.0%/10 a和-2.5%/10 a。由相关分析可知,北极海冰覆盖率的快速减少与印太暖池区域SSTA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存在准两年的显著相关。这种联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北极涛动(AO)作为桥梁来完成的。采用回归分析,首次建立了夏秋季北极海冰变化与印太暖池区域SSTA之间的预报方程,并对未来两年北极海冰的变化进行了预测试验,2015年和2016年6—10月北极海冰覆盖率异常变化均为-6.16%,仍为快速减少的两年。这一工作对北极海冰变化的深入研究和预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潮区域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50年代始,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就已指出: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对我国讯期降水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著名黑潮区域的海温变化,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讯期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在许多文章中均有论述。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观点,进一步分析研究海洋加热场与大气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影响长期天气变化的物理机制。尤其是在黑湖区域海一气热量交换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以实际资料分析海—气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黑潮区域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汛期降水的影响,试图为青岛汛期降水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反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应用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COARE3.0),计算了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南海西沙(2002年5月)和文昌(2000年10~11月)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应用遥感资料获得的海气界面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遥感获得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西沙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9和29.9 W/m2,与文昌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2000年10月分别为4.42和43.05 W/m2,2000年11月分别为4.19和40.8 W/m2.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中国近海遥感资料(1988~2000年)的感热通量的分析,其均方根误差在10.1~12.4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1.7 W/m2.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在34.8~49.7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43.2 W/m2.由此可以说明,利用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锦年  乐肯堂 《海洋学报》1993,15(3):126-132
近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重要探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它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重点研究海洋的变异特性及其受外来因素的可能影响和机制,对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黄、渤海水温场的变异状况,探讨对其产生可能影响的因素及其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近年来,南海海气热量交换方面的研究表明,南海加热场对天气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已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我们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初步分析了南海海域水文气象要素与海气热交换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的事实。本文将以实际资料分析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南海海气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spreading wa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at anomalous warm water piled in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analysed and then impact of El Nino 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dataset from 1970 to 2002. The analysis result show that in El Nino event the anomalous warm water piled in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poleward propagation yet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along southern equator current hasn't been discovered . The poleward propagation time of the anomalous warm water is about 1 year or so. El Nino even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a ice extent in the Amundsen sea , Bellingshausen sea and Antarctic peninsula .After El Nino appears , there is a lag of two years that the sea ice in the Amundsen sea , Bellingshausea sea, especially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decreases obviously. The processes that El Nino has influence with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is the warm water piled in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poleward propagation along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America and cause the anomalous temperature raise in near pole and then lead the sea ice in Amundsen sea , Bellingshausen sea and Antarctic peninsula to decrease where the obvious decrease of the sea ice since 80' decade has close relation to the frequently appearance of El Nino .  相似文献   
19.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水温度异常的信号通道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变异常的信号通道。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冷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异常信号西传有重要关系。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冷(暖)信号是沿温跃层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传播,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信号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构成了热带海洋信号的气旋式"环流通道"。在这一"环流通道"中,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信号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是影响厄尔尼诺(ElNino)和拉尼娜(LaNina)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由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TAGA COARE3.0),计算出南海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200个月的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0.25°×0.25°),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发现,由卫星反演的海气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由多年南海海气热通量的分析表明,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周期分别是0.5a、1a、准3a和6~11a.其中准3a和6~11a周期与中国旱涝的周期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旱涝分布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