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0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据广西"908"专项重点港湾水文调查收集的验潮资料,分形态和周期2种潮型定义,探讨了广西沿岸潮汐类型。按形态潮型分类,珍珠港、防城港和涠洲岛海域为正规全日潮,钦州湾和铁山港为不正规全日潮。这2种形态潮型都由周期潮型的半日潮和全日潮组成,通过实测高、低潮次数统计和绘制潮位过程曲线,给出了在日潮海区产生全日潮和半日潮天数的时间概念及其两者的转换过程。进而统计了潮汐特征值,经比较,分半日潮和全日潮统计的潮差、潮时比逐日统计的更接近当地实况,更具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实测大潮逐次分析,揭示了广西沿岸海域大潮发生周期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5~10月(洪季)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两固定断面的逐月滩面高程测量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尤其是应用"碧利斯"台风前后的实测水文地貌资料,结合同期表层悬沙浓度的逐日观测资料,开展了九段沙岸滩地貌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台风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东南岸滩演变表现为"岸冲滩淤"的变化规律,即堤岸呈现冲蚀,潮滩在冲淤变化中总体趋于淤积.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九段沙上沙波高达2.56 m,增水1 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 cm,最大蚀深为20.2 cm.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口潮滩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较敏感响应,长江来水来沙变化是制约潮滩季节性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如此往复,潮滩淤积.最后分析了上沙抛石堤的护岸保滩作用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固措施.现有的上沙抛石堤能防御常浪冲刷,受台风浪袭击时仅能抵御堤岸蚀退,石堤自身的毁坏难以避免,需经常修护;在潮沟口应设涵洞;基于台风浪的巨大能量,抛石堤块石需增大增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朱正涛  蔡锋  曹超  陈沈良 《海洋通报》2019,38(4):462-471
脆弱性评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模糊性和随机性,为有效解决评估过程中定性概念与评估指标按隶属函数定量描述这一不确定转换问题,本文基于云理论本文选取海岸地貌、海岸高程、海岸坡度、海岸缓冲能力、有效波高、道路价值和建筑价值为指标,构建了厦门岛海岸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云模型评估手段定量测度了厦门岛海岸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评估结果与客观情况比较吻合,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提出了海岸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实用有效,可以推广到与厦门岛类似的区域,为海岸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了解近40年来孤东近岸的演变过程,以研究区剖面水深地形、Landsat影像和利津站水沙数据为数据源,采用遥感技术及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区域岸线及面积变化进行监测计算,并分析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2002—2014年4个不同阶段的冲淤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孤东近岸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4个阶段。孤东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且在2002—2014年间侵蚀最为严重,大部分近岸海域蚀深达到6~8 m,侵蚀最大深度超过8 m;(2)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且近岸5 m水深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敏感;(3)研究区近岸侵蚀,离岸淤积,剖面冲淤平衡位置由CS19剖面的11 m水深变化到CS21剖面的5m水深;(4)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河口人工改汊、孤东大堤建设和海洋动力作用都对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产生影响,维持研究区冲淤平衡的年均来沙阈值为3.78亿t/a。通过此来进一步探究孤东近岸演变进程,为孤东近岸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海岸线演变及其动态监测,对沿海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本文基于1996-2020年黄河口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探讨了近25年来黄河口海岸线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现行河口地区海岸线平均向海淤进260 m/a,老河口岸线平均变化-167 m/a。调水调沙前,河口岸线整体处于蚀退阶段;调水调沙后,现行河口岸线初期快速淤进,后速率逐渐减缓,老河口始终处于蚀退状态。年内尺度上,现行河口岸线在调水调沙年份汛期前后淤进明显,非调水调沙年份汛期前后淤进缓慢,老河口岸线变化基本与年际变化一致。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入海沙量对岸线演变的影响程度提升,在年内尺度上对汛期前后现行河口岸线变化作用显著(R2=0.93)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河三角洲五号桩附近YDZ1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在垂向分布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得到YDZ1孔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粒级范围为2.75~3.75φ.根据粒度参数变化的规律性和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样品分样描述和ASM14C测年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海口湾西海岸海滩沉积物与海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滩是砂质海岸重要的沉积地貌单元,其沉积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海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海口湾西海岸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阐述了该区域海滩沉积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滩面高程数据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岸滩稳定性。结果表明:海口湾西海岸海滩处于滩面微蚀的轻度不稳定态,其岸外浅滩处于边坡侵蚀的轻度不稳定态。另外,根据波浪作用和泥沙来源进一步探讨了海口湾西海岸海滩沉积物动力机制及其海滩侵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莱州湾南岸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了莱州湾南岸地区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变异系数除表层和底层属强变异性外,其它均属中等变异强度.整个研究区土壤含盐量较高,盐渍土所占面积较大;除10~20 cm和8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布符合球状模型外,其它各层均符合指数模型.研究区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除60~80 cm和8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具有强空间相关外性,其它各层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该研究为莱州湾南岸地区区域规划、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中值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反映了的复杂性;偏态值均为正,其极高值大都分布于水深10m左右的区域;峰态的极大值分布于现行河口的南侧,极小值分布于湾湾沟口和飞雁滩以东的近岸。Flemming三角图反映出冲蚀区的动力条件整体较强;淤积区内清水沟老河口附近的动力条件比现行河口强;浅海平原区水动力较弱且单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ArcGIS技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渡江水下三角洲地形资料进行冲淤分析,并探讨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963-1980年、1980-1996年和1996-2003年3个时段南渡江水下三角洲的淤积/侵蚀面积比分别为2.2,1.1和0.73,净淤积速率分别为4.17,-0.002和-2.2 cm/a.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