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利用2013~2016年的Aqua MODIS卫星和CloudSat卫星的二级产品资料,对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夏季的降水冰云和非降水冰云进行了统计。基于此,对比分析了两类冰云的云类型,研究了二者在云特征参数、云层数及垂直结构上的差异,并且探究了二者在不同通道下云特征参数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以深对流云和雨层云为主,分别占48.63%和34.65%,而非降水冰云以高层云和卷云为主,分别占55.62%和31.58%。2)降水冰云和非降水冰云的平均云顶温度、云顶高度、光学厚度、积分云水总量、有效粒子半径分别为230.99 K、10.90 km、53.26、937.98 g/m2、31.45m和236.17 K、10.10 km、12.81、209.00 g/m2、27.54 μm。3)降水冰云以单层云为主,占80.39%,双层云占18.75%;而非降水冰云仍以单层云为主,占85.35%,双层云则占14.38%,比降水冰云低。4)相较于非降水冰云,降水冰云中卷云和高积云云体位置较高,而高层云和深对流云位置较低。5)随高度变化,降水冰云冰水含量是双峰结构,而非降水冰云是单峰结构;二者的粒子数浓度则差异不大;非降水冰云的粒子有效半径在5~7.5 km随高度变化不大,而降水冰云则随高度减小。6)降水冰云的积分云水总量、光学厚度和粒子有效半径>模态[分别代表该云特征参数在1.6、2.1、3.7 μm通道中的数值,当n=1, 2, 3时,分别代表光学厚度(b1)、积分云水总量(b2)、有效半径这三种(b3)]的比例都高于非降水冰云,而二者在云参数模态的比例则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郑倩  高猛 《应用气象学报》2022,33(5):594-603
该文提出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活动的客观预测模型。研究大尺度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的作用,使用最小角回归算法对初始14个预测因子进行选择和降维,将资料集分为训练集(1979—2015年)和验证集(2016—2020年),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分析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的作用,使用逐步回归算法筛选影响显著的预测因子,建立局部泊松回归模型预测热带气旋生成空间位置的概率。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西北热带气旋频次的主要变化和趋势,揭示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次的影响。局部泊松回归模型对于气旋生成位置概率有一定预测能力。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局部泊松回归模型模拟1979—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可见模型可为热带气旋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倩  孙杭媛  潘欣  顾振海  黄亿  叶飞 《气象科学》2022,42(3):390-401
利用2008年9月—2016年8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我国低纬度陆地区域(5°~36.5°N,78°~124°E)的卷云物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讨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3个子区域的卷云物理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卷云的整层发生率西部地区整体低于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3个子区域整层发生率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卷云的主要发生高度在5.04~18.71 km,垂直分布中卷云发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中部地区,为15.34%,高度为9.83 km。冰水路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的东部沿海,液水路径最大值在秋季的西部地区。冰水含量、冰粒数浓度、冰粒有效半径的主要分布高度与卷云的发生高度一致,液水含量、液滴数浓度、液滴有效半径的主要分布高度在5.04~9.35 km。3个子区域卷云冰水含量、冰粒数浓度、冰粒有效半径垂直分布中大多集中在中上部;液水含量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分布高度的中下部。四季卷云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最大值在-19.89~-16.78 dBZ,分布高度在7.19~10.55 km。  相似文献   
14.
追溯宇宙演化的长河,随着137亿年前大爆炸的余晖逐渐散去,宇宙曾经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的深处,诞生了第一代发光天体,这些天体的光芒逐步照亮了整个宇宙,从此给我们的宇宙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能否让人们亲眼目睹宇宙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整个过程?能否让人们看到宇宙中诞生的第一缕曙光?今天,天文学家们正在努力实现人类的这一梦想。  相似文献   
15.
郑倩  郑有飞  王立稳  高雅 《干旱区地理》2020,43(6):1446-1455
利用 2008 年 9 月~2016 年 8 月 Aqua MODIS 和 CloudSat 卫星数据,筛选出京津冀地区的降水 冰云,同时将其分为 4 个区域讨论,得到关于该地区降水冰云 4 个季节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人 工影响天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地区的降水冰云在夏季的发生率都较高,且发生率 有上升的趋势。从整个地区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云顶高度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云顶 温度的最小值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在春夏秋 3 季均以单层云为主,而在 冬季则以双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类型按春夏秋冬分别为 7 种、7 种、6 种和 5 种,且在 夏季该地区的降水冰云以深对流云为主(占 48.3%),而其他季节以雨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降水冰 云微物理量(包括冰水含量、粒子数浓度、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高度分别为 0~13.5 km(春季)、 3.5~17.0 km(夏季)、1.0~14.0 km(秋季)、0~11.0 km(冬季)。冰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和粒子数浓度 的分布高度和最大值均在夏季最高,但粒子有效半径在秋季最低,冰水含量和粒子数浓度在冬季 最低。这 3 种微物理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夏季在京津冀各分区较为一致,都呈单峰结构,在其他季 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PM)综合多卫星检索降水产品(IMERG)在浙江省的适用性。【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浙江省自动观测站降水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相对偏差、分类指数统计法分别从年尺度、季尺度、月尺度、日尺度以及小时尺度GPM在浙江省的适用性。【结果】(1)春、秋、冬季的GPM和自动站对应效果远好于夏季,月尺度、日尺度、小时尺度下GPM和自动站降水数据对应效果较好,但整体上存在高值区略低估、低值区略高估现象;(2)年尺度与季尺度下GPM与自动站降水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但GPM降水平均值较高,其中秋季表现最好;(3)年、月、日3个尺度下,尺度越精细化,相关系数越高、相对偏差越小,均方根误差越小;小时、日、月3个尺度下,降水阈值越低,产品尺度越粗糙,估测能力越高;降水阈值越低,产品尺度越精细,误报降水的比例越低;降水阈值越低,综合探测能力越高;(4)在小时尺度下,在0.5~1 mm·h-1区间,GPM虽然对降水事件略有高估,但拟合效果较好。【结论】综合来看,GPM日尺度降水数据产品精度在浙江省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陈纹锋  郑有飞  王立稳  郑倩  林彤 《高原气象》2019,38(6):1309-1319
利用CALIPSO和Cloud Sat协同反演产品DARDAR四年数据,分析了中国地区各种光学厚度冰云的发生概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及微物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冰云特性不仅有明显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还与不同光学厚度所定义的冰云类型有关。中国区域主要发生薄冰云(0.03τ0. 3)和不透明冰云(0. 3τ3)较多,发生率高值区均在青藏高原地区。除不可见冰云(τ0. 03)外,其余类型冰云的主要发生高度会随着光学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类型冰云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夏季更容易出现有利于光学较厚(τ3)冰云发生的条件。微物理特性方面,冰水含量明显随冰云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而冰云有效粒子半径与高度的关系比与光学厚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全国冰云特征的平均数值并不能代表区域内的冰云特性,由光学厚度定义的不同种类冰云的具体分析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河北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厚层鲕粒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通过对洞穴结构、形态以及沉积物特征的观测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古气候演变研究,认为:(1)白云洞由3层洞穴构成,上层为大型厅堂状,中层和下层为狭窄廊道状。洞穴展布受控于NNW、NE和近EW向断裂。(2)洞穴发育形态、规模不仅与岩性和构造有关,还取决于洞穴形成时期的构造稳定性及与之耦合的气候条件,其成层分布是间歇性构造抬升的结果。(3)溶洞沉积物形态多样,其中毛细水沉积的网状卷曲石、协同沉积的玉簪对净瓶等极为罕见。(4)溶洞发育过程中历经多次坍塌,损毁严重。现今的白云洞岩石破碎,结构稳定性差,易遭破坏。研究白云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预测其未来变化、保护洞穴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FY-2H,Aqua,CALIPSO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和GPM(Global Preciptation Measurement)卫星产品,对比同在浙江温岭沿海登陆且路径相似的台风利奇马(1909)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利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对2008—2018年暖季(4—10月)发生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简称浙中西)的6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配置,得到发生在浙中西的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及混合性强对流的规律特征。结果如下:(1)浙中西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大尺度环流有5种基本流型配置:干冷气流型(6.2%)、锋生切变型(13.8%)、暖湿气流型(38.5%)、副高边缘型(30.7%)、台风外围型(10.8%),并给出了每种概念模型下的主要物理机制和中尺度特征。(2)分析了不同概念模型下典型强对流天气个例,简要归纳出各种流型下的主要系统配置和演变规律,并将抽象的概念模型应用到实际预报分析中。(3)分析不同流型下强对流的阈值范围,如干冷气流型Iw大风指数平均为26.1 m·s-1,850 hPa与500 hPa温差可达27.5℃,500 hPa相对湿度平均只有15%等,提炼出相似环流形势下不同强天气的主要预报指标,为强对流预报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