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新疆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的地面2米温度和10米风场资料,对应用改进后的新疆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同化系统(XJ-RUC)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XJ-RUC系统对地面2米温度和10米风场的预报均方根误差和偏差随起报时次和预报时效的不同存在差异,在温度预报方面存在“低温偏高,高温偏低”的趋势,夏、秋、冬三季对18UTC预报最好,春季则对00UTC的预报接近实况;10米风场的预报偏差在冬季随时效推进逐渐增大,春、夏、秋三季则在06UTC出现1.0m/s左右的风速偏差极小值。不论是温度还是风速预报,均在冬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利用测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东部华北、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尽管这三个地区的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年代际转折时期,但是均同时在1910年代初期、1920年代初期、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跃变。近一百年间不同年代际时期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型主要以南正北负或者南负北正的偶极型为主,并且无论是偶极型分布还是三极型分布,两个相邻年代际时期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型发生完全反向变化的概率较高(60%)。此外,夏季的PDO、冬季的AO以及春季的北极海冰也同时在192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跃变,这几次跃变时期与中国东部三个不同地区夏季降水发生跃变的时期一致,表现出近百年来太平洋年代振荡(PDO)、北极涛动(AO)以及北极海冰这三个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协同作用。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的PDO与华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PDO的年代际变化能够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太平洋—日本(PJ)型年代际遥相关波列;同时在850 hPa风场中激发出类似于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从而影响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冬半年的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冬季到春季正位相的AO导致亚洲大陆南部处于湿冷状态,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可将这种状态延续到夏季。因此,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减弱,东亚夏季风发生年代际减弱,相应地长江流域的降水年代际增多。春季北极海冰与华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北极海冰的年代际异常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与静止Rossby波异常传播相联系的欧亚—华南年代际遥相关波列,从而影响华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3.
荒漠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树干液流的时滞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4—9月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荒漠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树干液流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月份胡杨树干液流速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时滞不同;4—9月,胡杨树干液流速率峰值时间比太阳辐射峰值时间晚约1h,比空气温度峰值时间早约1h,比水汽压差峰值时间早约2h,比空气相对湿度谷值时间早约2h;对影响胡杨树干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发现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与1h以前的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875;对错位前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胡杨树干液流的数值模拟中,考虑液流相对于环境因子的时滞效应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不同林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征、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梭梭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极端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林龄梭梭(5、11、22、34 a和46 a)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了各龄级梭梭的光合特性和WUE。结果表明:(1)随着光合有效辐射(I)的增加,不同林龄梭梭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相似,低龄级梭梭(5、11 a)光合能力较强;随着林龄增加,梭梭光合能力有下降趋势,且高龄级梭梭(34、46 a)光合特性趋于稳定。(2)不同林龄梭梭WUE随I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中龄级梭梭(22 a)的WUE高于低龄级(5、11 a)和高龄级梭梭(34、46 a),中龄级梭梭(22 a)受到的水分胁迫最大,通过降低蒸腾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高龄级梭梭(34、46 a)出现明显退化,反映出梭梭在极端干旱环境下形成了自身的极端抗旱机制及水分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5.
层滑构造煤岩体微观特征及其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琚宜文  姜波  王桂梁  胡超 《地质科学》2004,39(1):50-62,91,T001,T002
层滑构造在煤层及其顶、底板间普遍发育,它对地质勘探、煤矿生产、矿井工程灾害防治以及煤层气的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淮北煤田海孜煤矿为例,在研究宏观层滑构造带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层滑构造的微观特征和形成机理。构造煤是层滑引起的煤层流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对构造煤与构造岩的微观特征测试,发现层滑运动除了产生脆性变形外,还产生较强烈的塑性变形。利用煤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和构造岩组构,结合层滑构造的实测数据进行了煤岩体应力、有限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层滑构造以顺层剪切为主,煤层受力的主要方向为NW-SE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精细化降水预报的要求和发展,模式对站点定量降水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本文对乌鲁木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DOGRAFS v1.0在2016年夏季全疆105个站点的24h累积降水量的预报性能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除山区外,全疆晴天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其中南疆盆地、吐鄯托盆地晴天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2)对于小雨出现较多的站点,预报准确率达到55%以上、部分站点达到70%,同时上述区域存在15%左右的报强率;对于降水较少的南疆盆地和吐鄯托盆地整体以漏报为主,漏报率在80%以上。(3)北疆大部分地区和南疆西部山区的中雨预报准确率整体在30%左右;中雨日数较多的中天山及其两侧预报准确率约60%,该区域也存在20%左右的报强率;其他地区预报降水较实况以偏弱为主。(4)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模式预报整体表现为偏弱,对于大降水出现较多的地区预报平均准确率为25-30%。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KE-HD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夏季天津大港滨海湿地附近海域水动力特性,采用实测潮位、潮流数据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在获得水动力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南港工业区船舶通航量加大的趋势,利用MIKE-SA模块建立溢油扩散模型,对溢油事故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风、潮的综合影响下,低潮时刻溢油24 h后的扩散面积比高潮时刻大,其中SW常风情况下其扩散面积最大,达72.04 km2;当风向与潮流方向一致时,即本文中低潮时刻溢油,油膜中心运动速度最大,扩散面积也最大。  相似文献   
18.
我市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高度重视,行动迅速,措施有力,确保了治理整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念转变和理论与技术创新,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使火山岩由原来的油气勘探"禁区"变为"靶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的火山岩油气勘探,促使国内油气储量的不断增长.研究表明,各类火山岩均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储层.与沉积岩相比,火山岩在盆地深层具有体积大、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孔渗条件好等...  相似文献   
20.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发育普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淮北矿区海孜煤矿为例,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7、8、9和10煤层的断层与层滑构造的组合型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由于7、8、9和10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的差异,不同煤层构造变形有较大区别。由于海孜煤矿岩层和煤层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断层和层滑构造间产生了不同的空间组合,具体表现为3种型式: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同期扩展、断层与层滑构造组成块体及断层与层滑构造间的相互切割和限制。煤层的构造组合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造应力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应变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